阳光心灵工作室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教师入口

点亮生命的灯塔

8/15/2024 9:54:09 AM    作者:管理员    137次浏览    分类:心海导航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但还是会遵循一定的规律。每个人都有最悲伤或最快乐的回忆,每个人都去上学,在学校里认识新朋友然后进人大学,习得一技之长:然后结婚,并且可能会有自己的孩子。所谓“正常生活”,就是这些事件都发生在特定的年龄,遵循一定的顺序,因此成为自传中可预期的主线。围绕着这些事件的故事对整个人生都非常重要,可以说是“生命的灯塔”:第一次和父母一起郊游第一次骑自行车,第一天上学,初恋,初吻,接着就是中学和大学毕业,有自己的公寓,闪亮的婚礼,初为人父或人母。

生命史研究专家将这些灯塔称为“生命脚本”。一项有一千四百八十五名受试者参加的丹麦实验证实,对于这些脚本该包括哪些内容,人们通常有非常明确的想法。当被问及从出生到死亡之间最重要的十件事是什么,以及这些事情大致发生在什么年龄段时,受试者给出了非常统一的答案。化成统计数据后,每个人的答案都与平均值相差无几。

因此,对丹麦人来说最重要的事件(其他中欧人应该也如此)依次是:一、学会说话(二点二岁);二、配偶离世(七十五岁);三、首次与人交流互动(一岁);四、“正式”开始工作(三十岁);五、孩子出生(二十八点零八岁);六、学会走路(一点三岁);七、生-场大病(五十点六三岁);八、成年(十九点四岁):九、第一份友谊(四点七八岁); 、有一个朋友圈或一个小团体(十四点二岁)。顺便提一下,在三十五项最重要的事件中,排名靠后的是上幼儿园(二点二八岁)和第一次出国旅游(二十一点三三岁)。仔细看这张清单,不难发现,最重要的生命脚本都是内容积极的脚本;这种正面脚本出现的时间也十分接近,而负面脚本发生的时间差距较大。显然,大家对完美人生都有特定的想象,同时也能认识到,生命中不可能没有痛苦的经历,否则就太过理想化了。但是痛苦发生的时间是难以预料的。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生重要经历和几乎所有的正面脚本都发生在三十岁以前。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客观因素导致,毕竟对塑造未来人生起决定性作用的很多事件,在生命的前三十年就已经发生,个人身份和自我特质也已经形成,这些身份和个性构成人们认为的“真实的自我”。每个人在年轻时都以为,在这之后来的不过就是衰老和死亡。也就是说,无论是年轻时展望未来,还是年老时回首过去,中间这段岁月都是灰色的。(我本人也不例外。我还很小的时候,就可以想象自己从眼下到二十多岁之间,会经历哪些事情,即上学、接受培训、考驾照、找工作。但从那之后直到祖母那么老的岁月里,会发生些什么,我完全无法预测。)

对青春的美好想象不一定符合现实。在这段脱离父母、在社会中寻找立足之地的时期,人们几乎都会犯错,也会被彷徨和恐惧困扰,还可能经历(也许只是自己的感觉)不被接纳、被拒绝、被孤立。求职时可能遇到的让人手足无措的事情也是家常便饭,更不用说还有单相思(也许只是自己的臆想)之苦。

生命脚本是人生的灯塔,标记出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和顺序,将人们对于生命史的叙述聚焦在灯塔周围。反过来看,它们也是生活过程和内容的索引,告诉人们在某个特定的文化圈里,在某个特定的时间会发生什么特定的事件。它建立了概念框架,建立了人的一生(比如在西方世界里的一生)应遵循的基本蓝图或规范。何时上学,何时上大学或接受职业培训,何时找工作、结婚生子一所有这些都受制于一个无言的规则和同胞们的期许。如果某个人的人生偏离这一规则,就需要单独说明原因,也就是叙事。

人在叙事中发生了改变,他变得更贴近故事,故事由此也发生变化。而他人的期许,即文化规则,同样也发生了变化。个人、个人的叙事和文化三者处于不断相互影响的状态中。

本文作者:林旭

参考及推荐书籍:维尔纳·西费尔《叙事本能》

原创作品,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