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够好的父亲
天生的父爱肯定是有的,大部分男性都有能力让父子双方皆有互助互惠的体验。尽管这里有本能基础的影响,但是要获得父性中的那部分优势,还真不会像天降馅饼般容易。因为不管我们把它归结于生物学还是社会学,或者是两者兼有,男人和女人还真有不同一男人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父亲,并且他也要这样教自己的儿子。正如17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所说: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联结是纯天然的,而父亲和孩子之间的联结则是需要被培养的。时至今日这句话依然没问题。但我们的社会更倾向于赞扬“母性”这种先天禀赋,而父性要受到称赞,通常需要后天一把屎一把尿、勤勤恳恳地在养育中挣到。
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活,是培养父亲与孩子之间情感联结的方法之一。这种参与不只是换个尿片或者参加学校娱乐活动这样的表面功夫。首要的一点,父亲的参与必须要能够拓展孩子的内在生命,尤其是孩子们的个人情绪体验。为了完成这个部分,父亲同时也需要参与到他们自己的内在生命中,包括他们的情感、冲动、思想、愿望、信仰和记忆印象,并且还要赋予这些内在生命以价值。通过对其内在生命的参与和调动,一个父亲便具备了理解力,这使得他能够开始认识自己孩子的主体性。
如果愿意以这些方式面对真实的自我,那么这个父亲便可算得上“足够好的父亲”。英国著名的儿科医生兼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发明了一个术语叫作“足够好的母亲”,“足够好”并不是指父母仅仅“足够” 满足孩子需要,或者为孩子提供“足够”多的服务。“事实上,温尼科特指的“足够好”是: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足够亲近,从而可以帮助孩子的心灵成长,但又不会太近,不至于让其感到窒息。同样地,一个“足够好的父亲”走的也是条“中道”:一方面引导和指导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获得对事物的掌控感:另一方面又要促使孩子最大限度地接受这个世界的挑战。父亲特别能够帮助孩子度过其人生中的艰难时刻一比如丧失、挫折、失望,他要让这些困难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而不是成为限制其成长的绊脚石。
男人有一种心理学家们所说的辨别“他者”的特质,也就是说,一个父亲能够持续地把孩子视为一个有着自己内在主观世界的、相对独立的存在。“足够好的父亲”也是个日常可及的理想形象,而且父亲要通过自己的选择和有意识的努力才能变得“足够好”。无须追求完美,一个父亲只求他自己以及他的孩子们,成为自己可以成为的样子。
在成为足够好的父亲的路途上,男人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富有同情心,更脆弱,更相信他人一这些被我们的文化刻板地标定为“女性化”的特质。在过去,男人可能会避免或者否认他们身上疑似有这样的特质,因为这会让他们成功男人的形象受到质疑。然而,当你成为一个父亲,你就有机会去挑战和重新整合自己身上的各种人格特质,从而获得照顾孩子的能力。这样你就会感到自己更加完整。当一个男人可以去养育,可以去关照他人、满足他人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娴熟地、有建设性地运用自己的父性权威和男性攻击性时,他会感到自己更加灵活自由。
一个父亲需要打怪升级,完成各种任务,来让自己成为一个足够好的父亲。这就要求父亲认识到孩子在他们的各个成长关键期,对作为父亲的他而言具体的需要是什么。相反,如果足够好的父亲缺位,那么就会在孩子不同的发展关键期产生不同的后果,比如产生某些特定的冲突与缺陷。这些冲突和缺陷常表现为一种名为“父亲饥渴”的痛苦情感状态,或者说饥渴状态。
要理解如何成为一个足够好的父亲, 就需要明白父亲角色的本质在于:从自己的孩子还是受精卵开始,直到自己离世的整个生命历程里,他都需要回应孩子的需要。
本文作者:林旭
参考书籍:迈克尔·J.戴蒙德《何以为父:影响彼此一生的父子关系》
原创作品,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