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ADHD,共创孩子的阳光成长之路
关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多动症,这两个术语常被用来描述在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发育行为障碍。ADHD的主要特征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和过度活跃。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ADHD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患者的行为特征,包括在多个环境中(如学校和家庭)持续出现的注意力缺失、多动和冲动行为,这些行为需显著超出同龄儿童的行为表现,且对个体的学习、社交或日常活动造成明显影响。
在中国,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这与全球范围内对ADHD认识增加、诊断能力提升有关。根据相关研究和统计数据,ADHD在中国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平均检出率约为5%至7%。这意味着,在每一个班级或群体中,大约有2至3名儿童可能会受到ADHD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据可能因地区、诊断标准的不同以及社会对ADHD认识程度的差异而有所变动。
家长和老师在面对ADHD或多动症孩子时,常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惑。首先,区分孩子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常范围内的活跃和好奇,或是ADHD的症状,本身就是一项不小的挑战。由于这些孩子往往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无法静坐,经常打断课堂秩序或无法完成作业,家长和老师常常感到无助和沮丧。
常见的错误方法包括过度惩罚、标签化(如直接称孩子为“坏孩子”或“问题儿童”)、或是忽视孩子的特殊需求,希望他们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自行调整”。这些做法不仅无助于改善孩子的行为,反而可能加剧孩子的焦虑和自卑,进一步影响其社交关系和学习成绩。此外,缺乏对ADHD的了解和专业指导,家长和老师可能无法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支持和干预,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正确理解ADHD和多动症的定义和诊断标准,认识到家长和老师在面对这类孩子时的困难和挑战,避免采取错误的应对策略,对于帮助这些孩子适应学习和社会环境,促进其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对待ADHD和多动症孩子时,家长的态度和方法极其关键。通过适当的沟通技巧、学业要求调整以及与学校的有效配合,家长可以显著提升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质量。以下是一些具体建议:
首先,在沟通技巧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倾听: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耐心,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当孩子表达时,避免打断,通过点头和眼神接触等非言语方式表达关心。
2.清晰简洁:指令和期望应该简单明了。ADHD孩子可能难以处理复杂的指令,因此,一次只提出一个要求。
3.积极鼓励:及时认可和奖励孩子的正向行为,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要给予积极的反馈。
其次,在学业要求方面,家长要设定合理目标,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设定学习目标,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值。适当的目标可以增强孩子的成就感。将大的学习任务分解成小的、易于管理的部分,帮助孩子逐步完成,避免感到不知所措。:对学习环境和时间进行适当调整,为孩子创造一个最适合其学习的环境。注重家校配合,定期与教师沟通,共享孩子在家和学校的表现,以及双方采取的策略和效果,确保家庭和学校在规则设定、行为管理上保持一致性,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和可预测的环境。 如果必要,可以与学校心理咨询师、特教老师合作,根据孩子的特殊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和管理计划。
总的来说,若家有ADHD的孩子,家长自身需要对ADHD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和需要。寻求心理健康专家或相关医疗人员的帮助,了解治疗选项和教育策略。照顾ADHD孩子的家长也需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和身心健康,适时寻求支持。
通过上述措施,家长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ADHD和多动症带来的挑战,同时也能促进家庭内的和谐,为孩子提供一个支持和理解的成长环境。
本文作者:吴菲菲
原创作品,转载请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