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教师入口

压抑孩子的情绪,会让孩子错过学习处理情绪的最佳时机

9/9/2023 9:53:54 AM    作者:管理员    449次浏览    分类:心海导航

情绪会影响大脑皮质层的变化,并且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情绪与脑部发展有关联。比如神经科学家达马西奥博士在一系列研究中呈现了人类情绪对大脑变化的影响。一个孩子成长期间,要让孩子更成熟,拥有更良好的脑部发展,就不可轻视、忽略情绪的应对,这正是教养与教育者需要在意之处,我将之视为所有教育的基础。

疏导孩子情绪的方式,落实在策略上并不困难,首先便是梳理自己的情绪,以平稳宁静的语气面对孩子,其次便是共情孩子的情绪。共情孩子的情绪,并不代表认同孩子的行为、观念与期待,而是接纳孩子生命发展的历程中,必然经历的一种过程。

试想,一个人的期待未被满足,但能平静地面对,这样的能力从何而来?除了天生之外,如何从一-次又一次生气、难过、失落与悲伤中学习?孩子健康经历情绪的程序,不是被压抑或忽略而来。

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拥有情绪,就是共情孩子情绪的方法。落实到孩子的生活事件当中,在语言的表达中,先帮助孩子意识情绪,再接纳孩子的情绪,将会是更好的路径。

帮助孩子意识情绪,便是以情绪为探索的脉络。询问孩子:“我这样说,你会难过吗?”“我这样做,你会生气吗?”“面临这种状况,你会害怕吗?”“你有什么感觉?”“说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说到那件事的时候,你心里在想什么?”······各种情绪探索的方式,我称之为“由感受切入问题”,这些方法将有助于迅速厘清问题的源头。

李崇建老师有一次到中学演讲,一名初二的女生举手问:“人为什么要读书?”

一般人的回答莫不是以道理、概念、期待回应:“不读书你要做什么?”“你可以不读书呀!”“不读书就没有未来!”“读书很棒呀!”“人生有更崇高的理想。”“读书可以以帮你找到好工作!”“人生来就有求知的欲望。”

这些答案,往往不能帮助孩子解感,因为尚未核对孩子的问题就立即给了意见。这些徒劳无功的方式,却在我们生活周遭充斥着。大人给予答案,在往都是表达观点与期待,但是无法解决问题。因此大人要拥有更多的耐心,学习如何探索问题,再给予陪伴,并且以信息与规则表达界限。

探索问题的方式,就是 “运用好奇”,并且“正面"看待问题,开发孩子的资源。较有经验的人,会想要探索孩子的问题,比如:“你怎么会这样问呢?"你读书遇到困难吗?”“你不想读书吗?”······是先探索孩子的问题,并且懂得理解孩子对问题的感受,往往能切入问题的核心,协助孩子解决问题。

李老师问提问的女学生:“你问的是一般的阅读,还是学校的课业呢?"女学生回答是后者。我问她:“课业是否让你感到压力?”学生立时红了眼眶,并且点点头。

李老师当时停止了对话,邀请她会后再谈。若是细究他们的对话,虽然只是一个寻常的提问,但李老师先核对了她的问题,其次从她的感受探索。接下来的对话脉络,李老师会在她如何应对压力,产生什么样新的感受,如何影响她的行为与看法上探索。这个过程,便是“帮助孩子意识情绪,以情绪为探索的脉络,也就意识到了问题的核心”。具体落实在生活中,接纳孩子情绪的语言,可以归纳为:“我知道你很·······”,对话框中的“······”便是情绪的核对。比如,一个孩子坐在房间哭泣,可以坐在孩子的对面,询问孩子:“怎么啦?"

孩子倘若不说话,只是哭泣而已,大人便允许,也先接纳孩子哭泣。停顿一小段时间,静静陪伴哭泣的孩子,就是一种接纳的过程。也可能会询问孩子:你哭了,是因为难过吗?”假设孩子点点头,通常会在停顿之后,以深刻而稳定的语气,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难过。”

只是这么简单的动作,孩子往往会觉得自己被共情了,情感被健康地对待了。

当大人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的情绪不稳定状况也就相对减少很多,孩子的思维与情感也往往变得深刻多了。

 

本文作者:林旭

参考书籍:李崇建《心教 萨提亚唤醒孩子内驱力》

原创作品,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