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教师入口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7/24/2023 9:33:24 PM    作者:管理员    529次浏览    分类:心海导航

曾经听过一个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总是丢三落四的,她这样描述道:“文具盒里的笔,前一天晚上明明帮他放好了三根,第二天在家里做作业时,却只剩下两根,刚买好的崭新的橡皮擦经常不知所踪,后来干脆一个学期就买一整盒以备不时之需。除了文具,身上穿的校服外套,一到操场上跑几圈,就有可能丢了找不到了,还有水壶、红领巾······经常三天两头就要往学校的失物招领处跑”。对于孩子的这个行为,妈妈也十分操心,天天督促提醒:“别忘了带水壶!记得把校服外套拿回教室······”每天不厌其烦地提醒孩子,课时,孩子好像越来越依赖妈妈的提醒了,有时妈妈忘记提醒,孩子自己又忘记了,还会埋怨妈妈:“妈妈,都怪你没有提醒我!”久而久之,孩子丢三落四的毛病总是改不掉。其实,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还处在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对于容易丢三落四的孩子,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是指一个人独自处理与自己相关的各种事务的能力,与自己相关的事务包括日常生活琐事、人际关系、学习任务等。自理能力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也体现了与一个人行为相关的心智能力。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各年龄阶段有关联性,也有不同的关注点。其中,小学阶段的自理能力不仅包括在家庭中,也包括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处理自己相关事务的能力。因此,家长要特别重视一年级小学生入学准备,要培养好孩子的自理能力,这样一来,孩子就能更快适应小学生活,能够更好地跟上老师的节奏,更容易进入较好的学习状态。

前一个案例中的妈妈虽然很有耐心,但单纯通过语言“提醒”并不能很好地帮助孩子形成自理意识,更难以培养自理能力。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1.充分尊重和信任孩子。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要有充分的认识,要看到孩子在适应学校生活方面的心理压力和现实困难,给予理解、信任和支持。家长要有这样的意识:孩子踏入小学,就意味着他要在校园里独自面对学校生活。在家庭中,可以指导、代办,但家长无法代替孩子去处理学校里遇到的各种事务,所以,要教会孩子自己去面对和处理。家长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孩子,用孩子听得懂的、具体可操作的话语教导孩子,才能真正帮助孩子。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家庭生活中,如果家长本身做到物品有条理、生活有秩序,那么就能更顺利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家里摆放物品分类别、分区域,哪里拿取就放回哪里,家里经常保持干净整洁。孩子在整理自己的书包和 课桌时就很容易形成空间分区的意识,有条理地放置、拿取物品。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进入小学,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以下事情:独立完成饮食起居,有意识地参与餐具摆放、自取餐具、自己收拾、自己按点起床睡觉、穿衣洗漱等;独立整理自己的学习物品,小到文具盒、书包,大到课桌、书房等;独立记录和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会主动求助;独立完成分配给他的力所能及的家务。

       家长们切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就是帮孩子做好入学的准备,让孩子更顺利地适应学校学习和生活。

 

参考书目:摘自《家庭教育指导手册》

本文作者:黄苑真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