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身体知觉联结,给行为冲动一个暂停空间
请您选择一个舒适的姿势坐下,想象下面的情境正发生在自己身上:
现在是7:50。孩子必须要在8:00赶到学校。班级早读值班老师已经提醒过你了,说你女儿迟到次数太多。可是你女儿这会儿正不紧不慢地收拾头发,而且又重新换了一个发饰。“快点,不然我们会迟到的!”你已经这样催了好几次,可她却迟迟没有从房间里出来。你走进她的房间,想催促她加快速度,可是她竟然躺在床上尖叫着说:“我不想去学校!”
尽可能生动逼真地想象这个情境,就像是发生在你身上一样,觉察你身体的感觉,有什么情绪会浮现出来,脑海中会冒出什么念头,你想做什么?
您可以在纸上写下这些词语:
身体知觉 情绪 想法 行为倾向
首先,我们回到自己的身体感觉上,这样就可以立即联结到此时此地,可以注意到我们的负面想法、情绪或冲动的行为倾向联结。身体就像一个安全的避风港,可以帮助您将自己的体验固定在当时当下,而不是自动判断。请您真正去探索自己身体感觉的细节,它的作用是在那一刻将注意力直接引向自己,离开自动化的负面思维和情绪,以及基于这些感觉的行为冲动。
这些思维和情绪可能仍然存在,但您可以尝试张开巨大的、广阔的体验之伞去拥抱它们,不过注意力仍然要专注于身体。很多家长可以很快地辨认出身体的哪些部分感到紧张和压力,例如在胃部,就像打了结一样或者不停地翻;在颈部或者肩部;在胸部,等等。家长一般都可以使用中性语言来描述自己的身体感受——“感觉我的颈部和肩部变紧变硬了”、“我觉得肚子里就像有 1000 只蝴蝶一样”,“我觉得空气涌到胸部然后就停滞在那里了”,“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这些关注能够帮助您拓宽自己对当下经验的觉知,填补意识的空白,减少负面思维和情绪占用的注意空间。
在感受自己的情绪时,也许您会用到愤怒、无助、失控、尴尬等词。也可能您在描述自己的感受时,实际上是在描述自己的想法(带着强烈的情绪色彩)。想法和感受有什么区别呢?例如,有个家长用“我再也无法忍受这个了”来描述自己的情绪,这其实是一种思维:我再也不能忍受了,但是带着强烈情绪色彩——愤怒和沮丧。这种区分非常重要,可以避免自动化情绪和思维的混淆,从而引发负面或混合判断。这位家长的抗议其实也反映了她对当前的现实缺乏接受性,就好像告诉孩子“我不能接受”就可以改变他的行为一样。情境就是情境,尽管我们不喜欢它不能宽容它,但是寄希望于它在那一刻有所改变实际上是对现实拒绝,这并不能让一切有所改善。
当下您的想法,“天哪,又迟到了!”“事情不能再这样了!”“我不能接受这个!”“我要离开!”“其他家长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迟到的总是我们家的?”“为什么总是我送她上学?”“她这样做只是为了激怒我!”等等都有可能出现。
那么,您会有什么行为倾向?冲她喊叫是经常出现的行为冲动。“让她穿着睡衣去上学!” “扔下她一个人离开!”“回到床上蒙上被子。”当然,这个行为倾向只是你的第一冲动、你的行为意图,而不是真实的行为。所以,没错,您可能也会有打孩子的冲动,或者确实发生了身体上的回应。这对一些家长来说是很敏感的,对当今的家长来说,对孩子进行体罚是不符合他们的价值观的。但是,也有一些家长尽管不愿打孩子,但还是会打孩子或推搡孩子。所以,重要的是,请您敞开自我去思考自己的各种行为倾向。我们需要承认自己有时候会做出不希望做的事情,请不带评价和偏见地对待自己。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纵容那些对孩子的身体攻击。这个练习的要点是,邀请您回到亲子高压情境时去感受身体知觉的技能,这样就可以与那一刻的体验联结。可以有意识地在体验和行动之间创造一个暂停的空间。在这个暂停空间里,家长就有机会走在行动之前,对身体反应及同时出现的情绪和想法保持全然的意识。当我们对自己的身体知觉有非常好的觉察,我们也会清楚自己的各种行为倾向(如“爆发”),从而可以通过聚焦于自己身体感觉以避免在那一刻采取行动。
参考书目:《正念教养》
本文作者:许少月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