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临界点上的选择(二)——家长如何陪伴
在面临心理临界点时,不少孩子会在“极力逃避”和“情绪失控”之间剧烈地荡秋千。举个一年级小朋友的例子,这个小朋友很渴望上舞蹈课,但每周她都因为过于紧张而拒绝下车。如果妈妈强行把她拉入课堂,她就会不停地尖叫、哭闹 (“情绪失控”)。如果妈妈立刻带她回家,她的紧张感会立刻消失(“极力逃避”)。可是只要一到家,她就又会因为错过舞蹈课而大哭一场(更激烈的“情绪失控”),然后要求妈妈另外安排时间再带她去。接下来的一周,她完全忘记了自己之前的情绪,因而也没有任何应对情绪的计划(更深的“逃避”)。每周都如此反复。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在“前进”与“后退”之间“缓和地荡秋千”。先稍微感受一下恐惧,然后退回来放松休息一会儿,或者转移注意力;短暂的休息后,你就有能力去面对更多一点儿的恐惧;感受更多一点儿的恐惧之后,再回来休整一下。可以告诉孩子们“极端逃避法”和“温和逃避法”之间的区别。前者比如上学时间到了却躲在床底下不肯出来,而后者则比如借助音乐分散紧张情绪。
直面感受时,人们不得不经历一些不愉快的感受,但这比情绪失控变温和得多。因此,妈妈可以试着这样说:“如果现在回家,你肯定就会觉得没事了,可是以后你还是会害怕。如果我们留在这里,你肯定会害怕但是我相信你完全可以应付。我记得你以前也打败过让你害怕的事,要要咱们一起想一想,以前你用的是什么办法?”如果孩子依然情绪失控那么说明他确实还没有准备好,他需要更多的安抚和安全感,才能重新站在临界点上。
孩子在临界点上,常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鼓起勇气、克服恐惧。这对父母来说极为难熬。当我们强推孩子直面恐惧、采取行动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太过冷酷。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父母最终因为心疼而任由孩子放弃的原因。这很容易理解:毕竟,说一句“算了,不去就不去吧!”会容易得多,我们何必非让孩子这么痛苦呢?但是最后,逃避换来的只会是更深的恐惧和焦虑。
怎样才能“支持孩子,但并不支持逃避”呢?
“轻推”孩子时,有两个要素必不可少:一是轻推时保持联结,这样可以避免“情绪失控”;二是轻推时持续向前,这样可以避免逃避。握住孩子的手,与他肩并肩,对他说:“我们要一起去喽!放心,我会一直握着你的手,直到你自己准备好。”在走向恐惧的途中,我们可以时不时地停下来休整一下,但准备好之后一定要向前迈出下一步。记住,你不可能每次都恰到好处地避开“失控”或“逃避”,不要紧,只要能持续不断地向“直面感受”这个目标前进就好了。
临界点之所以是疗愈内心的地方,是因为它是“情绪失控”和“极力逃避”的交汇点。因此在临界点上,孩子可能会大哭、抽泣、发抖甚至愤怒地大发脾气,以此来诉说心事。这不仅是健康的内心疗愈,更是他们克服恐惧、取得重大进步之前的关键一环。所以,请对这些情绪敞开怀抱并全心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