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教师入口

心理临界点上的选择——你的孩子会怎么做?(一)

4/30/2023 4:11:30 PM    作者:管理员    548次浏览    分类:心海导航

悬崖的边缘是危险与安全的临界点,前面是危险,身后便是安全地带。但是,我们的“心理临界点”,却不像悬崖的边缘那么清晰可见。临界点,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地点。在这里,面对恐惧/紧张感受时,我们虽然感到害怕,但仍然可以有所行动( 至少我们可以再向前迈一小步 )

有的孩子可能会主动寻找一个临界点,看看自己的“悬崖的边缘线”在哪里;而喜欢刺激的孩子就会更加激进,他们甚至享受在临界点之外有点失控的感觉;另外一些孩子则会谨慎一点儿,对他们来说走出舒适区并不轻松,他们在舒适区边上会感到害怕,但这种害怕还不足以让他们失控。这样的孩子在走出舒适区后会有成就感并且在心里更有把握:下次再尝试时不再会那么害怕。然而,当然也会有一些孩子,对于临界点非常害怕,迟迟不敢走出舒适区,过程中痛苦、纠结。

孩子们在面对害怕的事物时,通常有四种反应:

  (1)极力逃避:远离让你害怕的东西。如果你逃避成功了,你的确不用再紧张,但同时你也失去了体验新鲜事物的机会,因为你把害怕的感受连同逃避对象通通隔绝在外。那些伴随逃避而来的麻木与空虚,比我们逃避的任何对象本身都要严重得多。然而现实是很多时候并不能逃避成功,短暂逃避后经常会迎来更大的挑战。

  逃避和避险不是一回事。避险是指遇到危险时我们有意识地掉头跑开,这时的恐惧是一种自我保护本能;而逃避的并不是真正的危险,而是“有危险”的感觉。事实上,逃避的态度,还会妨碍我们从历练中获取必要的安全信息和技巧,从而导致“安全系统”无法在信息充分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理性评估。

  (2)情绪失控:试图逃避但失败了,导致情绪彻底崩溃。在这种状态下,孩子完全失控了,而且体会到的是极度的痛苦,同时对父母来说,也容易产生极大的挫败感。由于孩子这时完全失去理智而无法沟通,讲道理或任何劝解都无法奏效,引导放松的建议也会被当成耳旁风,甚至爱和亲密的表达都会被拒之门外。此时,孩子根本无力学习,即使做到某些事情,他也不是在放松的状态中完成的。他大脑里负责“解除警报”的机制完全瘫痪,根本无法知道自己其实是安全的,并不需要紧张。

我们都希望把孩子带向临界点,让他们完成自我挑战。但是那些情绪失控的孩子,并不是没有到达临界点,而是早已越过太多。因此对于他们,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把他们拉回“安全区域”,否则他们什么都干不了。情绪失控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亲密和安抚、包容和接纳、尊重和共情。你尽可以放心,有了这些,他们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临界点,重新出发。

  (3)咬紧牙关:不管是因自己还是外力所迫,靠咬紧牙关、握紧拳头紧绷全身肌肉等方法最终完成了某件事情,但正因为如此,你也失去了正面对待真实感受的机会。

  如果你确定眼前的害怕是一次性的,咬紧牙关还是有用的。但如果你真心打算战胜它,这个方法便毫无裨益了。因为在麻痹自己、忍受恐惧的过程中,我们将一无所获,甚至都没有机会弄清这个事实:紧张来自自己的担心,而非真实的危险。这个使劲力气隔绝真实感受的过程中,紧张指数丝毫未减,它只不过被掩藏起来了。

  (4)直面感受:在一步一步接近挑战目标的同时,慢慢体会并处理自己的恐惧感受。

放松地让自己暴露在负面感受中,同时告诉自己我是安全的!”这就是在临界点克服恐惧的核心。让感受宣泄,而不是被它们控制,这正是直面感受情绪失控的本质区别。面对和体会感受时会很不舒服,但并不是无法承受。直面感受的孩子可以与父母目光交流,也接受来自父母的精神支持,这样的联结能有效地保障孩子的安全感。

很多孩子在听到“克服恐惧”的建议时,会变得十分恼怒。也许这是因为父母站着说话不腰疼,根本没意识到这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紧张时,人的本能就是逃跑(极力逃避)或者紧绷起来( 咬紧牙关)。而为了避陷人情绪的深渊,我们更趋向于逃跑或绷紧。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直面恐惧又的确非常必要。怎样才能帮助孩子通过“直面感受”而最终克服恐惧?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再鼓励孩子逃避也不把他们推向情绪失控咬紧牙关的状态。虽然我们并非刻意为之,但这些做法充斥在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中。比如:你要是害怕,就算了吧!是在鼓励孩子逃避;强迫孩子做他们害怕的事情,是把孩子推向情绪失控别找那么多借口!赶紧去做!是让孩子只得选择咬紧牙关。 (具体如何引导孩子“直面感受,敬请期待下一篇文章)

为了帮孩子摆脱焦虑,我们需要帮他们在“直面感受”的状态里停留一会儿。处在“情绪失控”和“咬紧牙关”两种状态里的孩子需要更多安抚和疏解,而“极力逃避”的孩子则需要我们轻推一把。

本文作者:许少月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