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教师入口

与孩子的对话之道

4/30/2023 4:09:47 PM    作者:管理员    476次浏览    分类:心海导航

   没有人喜欢听到让自己感觉不舒服的话,不舒服的感受会激起你本能的保护机制,想要保护自己——你要么反抗,要么逃避。然而,这不正是家长经常对孩子说话的方式吗?比如:

  “和你说过多少次了,玩具玩完了要收起来,你就是不听!

  “你能不能快一点儿,一到洗漱的时候就磨蹭!

  “你要是不好好吃饭,就饿你到下一顿啊。

  “你每次答应得倒是挺痛快,可怎么就不长记性呢?

   说教、批评、建议、威胁、质疑……也许我们就是伴随着这些声音长大的,而现在,我们又把我们曾经听到的话说给孩子听。但也正因为有了孩子,我们才得以回到过去的经历当中,有机会完善自己。

   当我们能清晰地意识到孩子的自我与我们的自我毫不相干——孩子不是在与我们作对,只是在做他自己;意识到我们的自我不需要通过压迫孩子来获得满足时,我们就可以更加平和地处理孩子与我们的对抗。世界那么大、那么复杂,要是有一小部分能让他做主,他就会更有安全感。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无伤大雅的事情,主动让孩子来掌控,孩子叛逆的情况会好很多。

   家长应该关注自己的态度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因为这也是很重要的。家长的话语中流露出来的愤怒和厌恶超过了即使是精心选择的话语所表达的意义。当家长对家长所照顾的孩子说话时,请仔细想想,家长的话是他们想要听的吗?家长是不是在教他们熟练地用一连串的命令和批评来对付家长?

   家长的接纳会让孩子感到表达愿望是安全的,并不会因此遭受吼叫和责备,他会感觉到家长在乎他的愿望,即使家长没有满足他的愿望。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孩子不听话,怎样都不行更多是因为我们经受不了孩子接下来的哭闹,然而哭是孩子释放压力和痛苦的重要方式,应该被接纳。给予孩子选择的真正目标不是为了让他听话和就范,而是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尊重他自我决定的权利。

   与孩子的说话之道,可以总结为以下五条:

   1.倾听并给予关注:家长应该关注孩子说话的内容并给予积极回应,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

   2.避免批评和指责:家长应该采用积极的语言,而非批评和指责的语言,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被爱。

   3.使用开放性问题:使用开放性问题可以促进孩子参与对话,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关注孩子情感: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要,以便更好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5.调整对话时间:家长应该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对话,避免在孩子情绪不稳定或疲惫的时候进行对话。

­

   参考书目:《读懂孩子的情绪》

   本文作者:吴菲菲

   原创作品,转载请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