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性习惯与小动作
焦虑的孩子容易有各种小动作,例如咬指甲、敲东西、没完没了地动个不停等。许多父母觉得这些小动作是坏习惯,于是想方设法地采取奖励、惩罚甚至羞辱的方式,希望让孩子改掉。然而,这些行为矫正式的努力往往以失败告终,既让家长感到挫败,又让孩子感到羞愧。小动作和焦虑性习惯绝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改变的。当然,我们也不能袖手旁观,因为这些小动作意味着孩子正在被焦虑困扰。
你可以先回忆一下,或者问问你的朋友/伴侣:在孩子出现焦虑性习惯动作的时候,你的反应通常是什么?厌烦,尴尬,生气,还是无奈?你会不会禁不住想起自己的童年往事?如果想要帮助孩子,首先需要把自己的观点、感觉和回忆抛在一边,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你的“帮助”只会导致惭愧感甚至羞耻感。
有些小动作仅仅是因为精力过剩,因此通过增加运动量,以及更多地创造性自我表达活动(如艺术、写作、角色扮演等),就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个问题。当你希望孩子能够老实坐一会儿的时候(如写作业的时候),就先让他跑几圈或者跳一会儿。有的孩子手里握着一个弹力球,或者让他们坐在大龙球上,他们的注意力会更集中。
有些小动作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安慰,例如身体摇来摇去,抖腿,吃手,以及其他节奏性动作。如果孩子有这类行为,那么增加与孩子的亲密拥抱,哪怕他已经很大了。给他做做按摩,抱起来摇一摇,让他坐在你腿上并搂紧他。如果他正在抖腿或者吃手,不要强迫他停下来,而应该尽可能用温柔的目光与他对话。
小动作的根本性质,可能是大脑下意识回避不安的一种方式。当孩子正在咬指甲、吃手或者抖腿的时候,只要你把手非常轻柔地放在他的手上或腿上,你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股压抑已久的情绪。你的任务不是说教与批评,而是传递爱与安全感:亲爱的,有我陪着你、支持你,你不需要靠这种习惯来压抑你的感受。此时,你可以轻轻拉一拉他咬在嘴里的手指,但不要硬拉出来,只要让孩子感受到一点牵引力就可以了。切记:在尝试这些方法的时候,关键是要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与接纳,因为你希望他袒露内心,把深藏的感受向你表达出来,而他只有在感到非常安全之后,才会释放这些情绪。在面对这些焦虑性习惯时,只要你没有任何的指责和羞辱,你就已经提供了足够的安全感,那么当你把手轻轻放在孩子身上的那一刻,他就有可能会泪如泉涌或者大发脾气,最终宣泄出心中积压已久的痛苦或愤怒。
还有一个原因会导致孩子坐立不安、不断重复某一个动作,那就是感觉器官异常,尤其是感官超敏。超敏的孩子往往难以忍受外界对感官的刺激,例如他可能会觉得衣服特别扎,或者声音特别刺耳,于是只好下意识地给自己找点事情来分分神,让自己的神经系统安静下来,以此来适应环境。如果你发现孩子在听见某些声音、触碰到某些物品或者其他感官接触到某些刺激时出现紧张反应,那么应该及时咨询职业治疗师,或者阅读一些关于感觉统合的书籍。
参考书目:《游戏力Ⅱ:轻推,帮孩子战胜童年焦虑》
本文作者:许少月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