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教师入口

孩子总是马虎怎么办

4/19/2023 4:25:21 PM    作者:管理员    519次浏览    分类:心海导航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日常学习生活特别是考试中粗心大意,明明很简单的小事或会做的题目,还是会因为审题不认真而做错。这个“坏毛病”似乎让亲子双方都感到很困扰。

从小到大,家长一定叮嘱孩子无数遍:做题时要认真,审题要仔细!

很多人认为,马虎是个态度问题,是“想不想”的问题:只要认真一点,怎么会马虎呢?其实,马虎不完全是态度问题,它还是一种表现,背后有多种原因。只有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减少马虎的出现。

马虎的原因大致分为三种:技术因素、能力因素、心理因素。我们先来看表层的技术问题。

做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信息识别(审题)、信息加工(思考)、信息输出(答题)的过程。在这三个环节,最常见的技术性马虎就是审题不清、计算错误、写错答案、书写不规范。这类马虎是最明显的,也是最让人懊恼的。

这类马虎怎么办?审题时,不仅要眼睛看,嘴里也要默读。通过默读,同一个信息会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进入大脑,两个通道接收到的信息就可以及时相互验证。

当两个通道信息比对不一致时,大脑就会亮起红灯,对信息进行二次识别,就不容易被头脑里的想当然带跑了。其次是计算。在这一环节,草稿要尽量工整,因为很多马虎就出现在草稿纸上,比如,抄错数字、对位没对齐,自己写的自己都看错了。最后是检查。在生活中对作业进行检查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假装是第一次看到这道题,重新审题,重新计算,检查誊抄。

技术层面的马虎,很多都是细节上的问题,带领孩子给自己设定一些规则,掌握一些方法,就能规避。

接下来,看看能力因素导致的马虎。能力因素比较隐蔽,看上去是不小心的失误,其实是某种能力的欠缺。

比如,在审题环节,信息识别不准确,总是漏掉、弄错关键信息,很可能是阅读能力没跟上。所以,最好在平时加强阅读。而且,阅读范围要广-些,不仅要让孩子读自己感兴趣的书,也要读一些在兴趣之外,有点难度的书。这样十几本书看下来,孩子会明显感觉,读题速度快了,准确率高了,写作文也更有感觉了,可谓一举多得,

还有一类马虎,是属于信息加工环节的能力问题。这类马虎,往往是自己持不清思路,听别人一讲就明白。这时,就不要让盲目地刷题了,而是要重点突破,总结归纳出这类题的底层逻辑、思考路径,彻底把这类题搞清楚。

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尝试费曼学习法,把解题过程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当孩子从头到尾讲一遍,才会发现哪些地方卡住了,这些地方很可能是知识漏洞、逻辑漏洞所在。

最后,还有一类马虎,单靠复盘可能发现不了,就是心理因素导致的马虎。这类情况更隐蔽,可能家长和孩子都意识不到。要解决这类马虎,请先回答一个问题:马虎会带来什么好处?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 我们总是会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哪怕一件事表面看起来对自己没好处,但在潜意识层面,我们感知到了它带来的好处。比如,我们都知道吃垃圾食品对身体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是因为吃垃圾食品让我们获得了很多的满足感。

马虎也是如此。如果一直改不了马虎这个问题,说明马虎也许是有好处的。

也许对于有些孩子的回答是:“因为马虎,我就考不到第一了。如果我考到第一,就必须保持住,保持第一太累了。”对这个孩子来说,马虎可以让他不那么累,压力不那么大。这就是马虎带来的好处。还有的孩子会说:“如果因为马虎没考好,家长会认为是我的态度不认真。如果我不马虎了,还是考不好,大家就会看出来是我的能力不行,是我不够聪明”。所以,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如果总是改不掉马虎的毛病,不妨和孩子聊聊:马虎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或者换个说法:如果改掉了马虎的毛病,会担心什么呢?当亲子解决了真正的问题,潜意识就不会抓住马虎不撒手了。

当然,先行的小学、初中考试有时候过度考察“细心”这个品质了,很多人到了高中考试就不再出现马虎的表现了。

最重要的是:不要给孩子贴上“就是马虎”这个标签,不要把马虎和孩子等同起来。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你不是一个马虎的人,你只是遇到了一些烦恼,你需要做的是缓解这些烦恼解决一些问题。同时,在生活和学习中留意孩子做事认真的例证,及时夸夸孩子,对孩子多进行积极的暗示,孩子会对自己的认真越来越有信心。

在解决马虎问题的过程中,训练了孩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看到了心中隐藏的卡点。也许,这就是马虎带给孩子的礼物。

本文作者:林旭

原创作品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