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关怀改善亲子关系
生活中,有些家长常常面对各种让自己情绪崩溃的情境。比如刚刚结束一项繁杂的工作,身心疲惫,却看到本该认真做作业的孩子居然一直抱着手机不放。这时家长的心情愤怒、失望、难过或者感觉失败。请深呼吸几次,对自己说,暂停一下,仔细体验当下的情绪:心里很愤怒、很失望、很难受、想发火……养育孩子好难,生活压力好……然后,试着对自我进行关怀:亲爱的,作为一位妈妈/爸爸,现在这个时候确实很难;事实上,作为父母,可能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时刻,这其实并不是最糟糕的,它很快就会过去。接下来,试着让自己独处一小段时间,在心里重复以上话语,真心实意地关怀自己,慢慢平复自己的情绪。等心情平复了,找时机再去处理孩子的手机使用和学习问题。这时,会发现心态平和了很多,可以心平气和地问孩子:刚才是怎么回事?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问题?妈妈/爸爸能提供哪些帮助?……这样的情景是不是比之前好多了?
家庭教育主张“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在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上,家长的教育事半功倍。所以,要取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和谐的亲子关系要先行。
自我关怀理论奠基者、美国的克里斯廷·内夫提出,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和孩子都学会自我关怀;自我关怀是成为优秀父母的核心。父母通过自我关怀能让自己更好地处理养育中的挫败和困难:同时,还要教孩子如何进行自我关怀,以此帮助孩子处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伤痛和遗憾。
克里斯廷,内夫认为自我关怀有三个核心成分:善待自己,即要以友善的方式理解我们自己,而不是严厉地批评和指责;要认识到人性的共通和普遍性,感受到与他人之间在生命体验上的契合,而不是被自己的痛苦所孤立和隔离;要静观当下,即客观地觉察我们的体验,而不是忽视或者夸大我们的痛苦。这三个成分同等重要,不可偏误。
在亲子关系中,自我关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关怀我们作为父母所犯的错误;矫正孩子的行为,鼓励他们进行自我关怀。
第一,关怀我们作为父母所犯的错误。
在一天快要结束之前可以复盘一下,这一天你作为父母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是否有错误或者不妥的地方,有什么事情本想去做但又没有完成的。要尽可能真诚地去思考。要知道人类本来就是不完美的,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试着就像一位好朋友在旁边安慰你那样,友善地去对待和理解你自己。
然后,想象一下可以做些什么来弥补。例如,向你的孩子道个歉。通过这种尝试纠正错误的行为,你给孩子树立了“知错能改”的榜样。接着,可以尝试着去确定是否有其他情绪影响了你的行为,例如生活中的紧张、压力、挫折、疲惫等。如果有,那么你要先对自己的情绪创伤给予关怀。做父母很难,成功教育孩子不容易,你可能需要做出一些改变来缓解你的压力,如在自己身上花更多的时间、关照自己的内心,等等。
第二,矫正孩子的行为,鼓励他们进行自我关怀。
从不会训斥孩子的放任型父母,可能会阻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但是一贯的严苛也未必能很好解决孩子的问题。作为父母,要把握好一个尺度,用一种温和的、关怀的方式来矫正他们的问题行为。让孩子明白改变问题行为非常重要,要努力地去改正它,但在感受上不要因为这些不良行为而感觉自己很失败。对孩子不良行为的一个“关怀反应”是就事论事,把焦点集中在他们的现实行为上,而不是聚焦在他们的性格特征上,告诉他们不要用失败和缺陷来定义自己,鼓励他们用一种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还有就是在矫正问题行为之前,应该分析问题行为背后的情绪因素。例如,孩子写作业时走神,做其他事情,先不要马上指责他:“你怎么又走神啦?为什么不能好好写作业?”你可以试着这么说: “孩子,妈妈/爸爸知道写作业也会累,所以偶尔走神也是很正常的。你现在能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分心吗?例如起身做做拉伸,身体动一动。”又或者,面对孩子拿着手机和朋友聊天,似乎忘记写作业的时候,先不要说 “怎么只顾聊天,作业什么时候完成?”可以这么说:“美好的时光总让人觉得短暂,但妈妈/爸爸不想你和同学到睡觉前,才想起作业没有完成哟!”如果孩子感觉你能理解而不是攻击他,他更有可能接受你的意见。总之,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犯错不是最严重的事情,不完美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有时,我们交流的不仅是说话的内容,语音语调也很重要。如果你的声调传递的是负面信息,即使说话内容是中性的,孩子一样可以感受到沮丧和不满,这可能会引起他们的愤怒和防御反应。如果你用关怀性的语言,结合温和的语调,让孩子意识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没什么困难,并很安全,他们就容易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去改变自己。此外,对于孩子的问题,你是从内心真正地去关心和想帮孩子去改正它,还是迫于其他人的压力而不得不去解决问题?区分这两者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当你充分遵循自己的内心,真心实意去关怀孩子,孩子的问题才更容易得到解决。
在亲子相处过程中,在遇到冲突时,父母总是倾向于批评指责孩子,或者自责。但其实身为父丹,通过自我关怀同时让孩子学会自我关怀,更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本文作者:林旭
原创作品,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