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家长如何帮
除了学习,孩子在学校与老师、同伴的关系也是很多家长关注的内容。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我接到的家长的反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一类是反馈孩子和同学产生的矛盾;还有少部分家长会提到孩子和老师的关系。例如,“孩子说不喜欢班上的某位老师”“孩子回家后很委屈的哭了,觉得老师误会了他,又不敢跟老师说”。虽然最后一类的反馈较少,但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和关注。
班级的老师们都很认真负责,也比较亲近学生,为什么孩子们会有这些想法呢?仔细思考和分析之后,我想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也增强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因此对于老师的教导他们不再只是一味地服从和认可。同时,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还有待提高,有时也就不能理解老师为什么对他们这么严格要求。而有时则是因沟通不顺畅,而导致和老师之间产生误会。
出现类似的情况时,如果我们不加以引导,可能就会受到影响到孩子与老师的关系,甚至影响孩子的学习。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怎样引导孩子呢?
一、耐心倾听,安抚情绪
当我们听到孩子表达自己的委屈时,家长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是绝对的信任老师,直接驳斥孩子,认为是孩子自己做不好。而另一种则是一听孩子感到委屈了,就被情绪影响直接质问老师。
很显然,不管是哪种方式都不能帮助到孩子。孩子这时候认为自己是对的,感受到的情绪是愤怒或委屈的,如果我们直接反驳,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也会让孩子往后不敢表达,变得怯懦和胆小。而如果不先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而是直接否定老师,则可能让误解加深。
在听到孩子的反馈时,我们可以先抱抱孩子,耐心的听孩子表达他的情绪和感受。先把孩子的情绪安抚好,再进一步去了解事情的经过,也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
二、积极引导,换位思考
孩子有时会觉得老师过于严肃或者过于严厉,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不能接受,这时候我们就要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思考,站在老师的角度想一想,老师为什么会这么做。让孩子看到老师这些行为背后蕴藏着的对学生们的爱。
三、鼓励支持,勇于表达
在上面提到的例子中,其中一个例子是老师指责孩子很晚了还没有离校。老师本意是担心孩子晚走不安全,孩子没有及时离校确实也有重要的事情。但是双方都没有表达出来,也就缺乏了相互理解,误会也就产生了。这反映了沟通的重要性。
有的孩子会有一种“老师是权威”的观念,也就难免会和老师有距离感。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的鼓励,我想老师是愿意听听孩子们的心声的,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在课间和老师说说自己的想法。当孩子得到积极的反馈之后,和老师的距离感就会拉进,以后也会更敢于与老师沟通。
希望有困惑的孩子在家长的引导和支持下,能更乐于和老师交往,懂得怎样与老师沟通以及尊敬老师。
本文作者:郭晓莹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