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知者无罪”的思考
最近我的朋友和他的朋友狠狠地吵了一架。起因是他们俩原生家庭的价值观存在很大差异。朋友认为不重要的事恰恰是他朋友非常看重的一件事。朋友起先并不知道对方的重视程度,他自己无所谓的态度,深深地伤害了他朋友的感情。朋友一直认为自己没有错,因为他“不是故意的”。
直到后来,我的朋友慢慢意识到他自洽的逻辑似乎也存在一些问题。于是他对此做了一些反思,在这里和大家分享讨论。
他认为,“不知道、不了解、不懂”,并不能成为伤害他人的借口,更不能成为获得原谅的理由。“无知者无罪”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强盗逻辑式的洗白。对任何不了解、不明白、不熟悉的事物、言语、行为,我们都应该抱有基本的尊重。我们侵犯他人权益,伤害他人感情或者做出攻击行为,并不是因为简单的无知,而是来源于更深处的不尊重、自我中心或强烈的控制欲。简单的“我不知道”“我没听说过”“没人告诉过我”,只不过是事后掩盖原罪的一种开脱之词。对于真正“无知”的事物,我们本能上是敬畏和害怕的,不会表现出攻击。相反,我们的攻击,其实来自于“自以为是”,来自于潜意识对于异己的排斥,来自于傲慢与偏见。
世界的运转其实大部分都是超过个体的所想所见,个体间、家庭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求同存异是个很难做到的境界。开放心态是一门很难的功课,又是走向包容的必修课。自己的家庭和经历赋予成长的同时也赋予了模式化,我们要在自我成长中,不断给自己去开元,去扩容。遇到不同的时候,更要学会放下自己,而不是想着同化对方,要去想办法给内心做一生二的疏导,而不是在行为上想给对方做二化一的消除。
如果我们时刻提醒自己把尊重放在前面,自然也就会产生对无知的敬畏,对已知的谦虚,对半知半解的平等对待、耐心倾听。没有尊重,就没有态度上的平等,就容易产生自卑或者自傲,这两者的转换,常在一瞬间。
什么造就尊重?其实是内心深处的自信,不惧怕异己的一切人事物。什么容易造成攻击?是内心最深处的不自信。不自信造就对失控感的恐惧,害怕失控就想要控制,就造成低包容度和低容错率。我们的攻击行为,常常是对恐惧的一种掩饰,我们的控制,常常是对失控的一种回避和拒绝。所以,尊重没做好的时候,可以多跟自己鼓鼓劲。告诉自己,虽然这一切都很难,但走到最后一定会让你获得成长。
本文作者:戴逸茹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