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疚的呈现方式
2019年下半年至20201年上半年的两年时间里,我陷入比较明显的内疚情绪里。那样的感觉着实难受,至今我仍印象深刻。当时,父母反对我做一件事,我还是执意做了。我的做法令他们感到焦虑和愤怒,并因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亲子冲突使家庭氛围降至冰点。面对那样的局面,我因自己的“不听话”而自责,因自己的“一意孤行”而不安,因自己给父母带来痛苦而羞愧。
那段时间,我的身体状况都不太好,很容易感到疲倦。有一天,我的膝盖也在双脚互蹬去脱鞋的时候突然受伤,有一段时间甚至不能正常走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那段时间我过得不好,是我内疚情绪的一种外在呈现。我的潜意识里不允许自己过得好,仿佛过得很糟糕才是我应有的生活。我在用过不好来惩罚自己,以此平衡折磨我的内疚感。
那时候,我的内疚同时还以另一种模式——投射的方式呈现。我将自己的内疚投射给我的爸妈,表现出对他们深深的愤怒。我朝他们怒吼,指责他们,仿佛只有不断宣告他们也有错,才能抚平我失调的认知。认定他们有错,对他们生气,我的内疚也因此有了指向。
除此之外,内疚还有另外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过分的弥补。这在一些忙于工作而没时间照顾孩子的父母中很常见。因无法给予孩子陪伴而内疚的父母,往往会想方设法地找到“机会”弥补孩子,比如某个晚上对孩子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包容,不因他犯错而批评他。又如即使孩子不需要或不想要,但仍然给孩子买很多食品、玩具,给孩子报名各种各样的活动。这样的弥补是用力过猛的不恰当弥补。此时的弥补行为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在满足内疚父母自己的需要——减轻内疚感。
内疚还有一种表现是泛化,即在很多关系中都表现出内疚。可能在亲子关系中对父母的内疚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和价值感,在其他人际关系中,他也容易认为自己做错了,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罪责(即便客观事实并不如此)。
以上,我们发现,内疚常常不会特别直接地呈现出来。即便我们心里感到不舒服、不痛快,但我们很可能无法在第一时间觉察到自己的内疚情绪,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生理、心理和行为的这些表现意味我们正处于内疚的漩涡中。和处理其他情绪一样,调节内疚感的第一步同样是觉察。了解清楚“是什么”并接纳它,再思考“为什么”,“怎么做”就不是问题。
作者:戴逸茹
原创作品,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