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制造机——发现ABC
“人不是为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事情的看法困扰着”。
——美国心理学家 埃利斯
上一篇我们聊到了是我们认知系统(观念、想法等)引发了情绪。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最主要的观点。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如何自助使用ABC理论呢?
首先,觉察自己情绪的变化并接纳它。
注意到情绪的变化对大多数人而言并不困难,我们很容易就知道自己在焦虑、生气、烦恼、低落还是其他情绪,但是注意到之后呢?我们通常想要消灭它们,因为它们是消极情绪,是不好的,但是我们经常发现越想消灭它们,它们反而越强烈,就像考试时越跟自己说不紧张就越紧张。但是,情绪并没有好坏,它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过程,不过情绪化下的行为是有对错之分的,需要我们去控制和调节。所以,让情绪自由的流动,接纳情绪,也接纳处在消极情绪中的自己,这种接纳就会带给我们支持和能量。当然,如果你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且无法自行调节,也请寻求专业的帮助。
其次,找到导致消极情绪的不合理想法和信念。
这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一步。比如我们通常认为就是因为质检考得太差了所以对自己特别失望,情绪低落。如果再仔细一想,这其中还少了关键的一环,那就是质检没考好这件事引发的“我不好,我高考肯定也考不好,我肯定也考不上好大学,前途渺茫”,这种想法才使得我们对自己那么失望、情绪那么低落。这种想法的产生很正常,但是这个想法很值得推敲。只是一次考试没考好就可以说明我很糟糕吗?这次没考好就可以预期以后高考也考不好吗?考试没考好就可以推论我前途未来渺茫吗?显然这些推论都是不成立的,但是在情绪状态下我们却对这些推论深信不疑。心理学家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发现,不合理想法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当我们遇到失败和挫折时,可以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大脑,看看是否存在以上三个不合理的想法。如果存在我们需要用理智来提醒自己,“我现在只是情绪不好才会对自己评价这么低,就像淹没在情绪的海洋里,这不是真正的我。这种低落的情绪会随着时间慢慢得到缓解的”。
最后,用思考代替情绪。
面对扑朔迷离的疫情形势,我们难免会感受到惊慌、无力、焦虑、失控等等。当陷入消极情绪和消极思维时,可以尝试问自己:有哪些更合理的想法可以替代当前的想法?最糟糕的情况是什么?如果最糟糕的情况发生我能做些什么?我是如何坚持到现在的,我有哪些优势和资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谁能给我支持和帮助? 以前有哪些有效的经验和方法这次可以用上?如果我想得到更好的结果,现在能做些什么?如果我的困难和问题都解决了,那个时候的我会是什么样?当我们发现最糟糕的情况其实也没什么,或者即使发生了我也能解决,甚至最糟糕的情况发生时我什么也做不了都会让我们更冷静,因为此时的我们并不是对没有发生的事情有一种原始的混沌的恐惧,而是经过思考的消化在慢慢接受现实。大家也发现这些问题都是在问自己的资源、优势和成功的经验,这点很重要。我们每个人是不同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内在的潜力和生命力。找找自己的资源和优势,你会有惊喜的发现!
本文作者:余必如
内容部分参考于网络
转载请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