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恰如其分的支持——保护自主感
作为家长,我们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中也很容易掉坑:例如,过度关注,全家的头等大事就是你的考试;强行拟定目标,至少要考多少分、多少名;开导为名,实则火上浇油,说些“烦也解决不了问题”的话,进行消极的倾听与无效的沟通,没有看见孩子背后的情绪;焦躁转嫁,把自己的焦躁不安的情绪通过督促、警告等语言宣泄出去,转嫁给孩子。这些都在无形中减弱孩子学习的动力,打击他们的学习热情。
那么,孩子会希望家长提供怎样恰如其分的支持呢?有三种支持,是孩子希望我们家长提供:情绪支持、信息支持、环境支持。情绪支持是指,当孩子学不进去,心情烦躁时,能够听孩子倾诉,安慰孩子;当孩子学累了想放松是,能够接纳孩子疲倦的状态,给予鼓励。信息支持是指,能够帮助孩子分析学习状况、学习效率好与不好的原因,让孩子能够正确地在学习中了解自己、调整自己。环境支持是指,为孩子提供简单、独立、相对安静的学习空间,可以选择放下手机,与孩子一起读书、学习,营造全家一起学习氛围。
通过以上三个支持,家长们可以看看自己做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方面需要努力。可能您会说,在某些方面,我很想帮,可孩子不领情啊。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保护孩子的自主感,让孩子有机会做选择。自主感是一种心理需求,自主的心理需求是说孩子需要自己掌控和决定自己的行为。自主感就是一种掌控感,是动机激发的基础。你还记得自己孩子1.5至4岁这段时间的事情吗?就是在这个阶段,孩子要求自己刷牙、自己吃饭、自己动手做许多事,获得了自主感。
在学习中,孩子获得的自主感越多,他就越有投入学习的热情。威胁、监视、控制可能有损孩子自主感。看到孩子学习上的那些坏习惯,看着孩子对学习不上心,内心很着急,又很无助,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帮助到孩子。一着急,一督促,孩子倒是写作业或上课外班了,却没发觉孩子就觉得学习不是他的事,而是家长的事,反而破坏了自主感,陷入了孩子越不自觉,家长越督促,孩子更不想学的不良循环。因此,在帮助孩子的时候,尤其要保持觉察,自己的做法有没有保护到自主感,保护到孩子学习的热情。
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帮助孩子们,让孩子拥有学习热情呢?作为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自己制定目标,自己去思考达到目标的方式方法,为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负责是激发学习进取心的第一步,当然这还不足够,但这是激发进取心的前提。如果在很多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包括学习,家长总是包办,孩子自然觉得学习是为了家长学,而不是为了自己,不是自己的事情又怎么会上心呢?
当我们下发指令,如“你写作业就磨蹭,今天晚上都学习不许玩。”如何让孩子拥有自我选择的权利,而不是给他,我们命令他或惩罚他的感觉呢?
改为:你选择了今晚九点半才完成作业,就相当于选择了放弃今晚的玩乐。如果你选择了今晚九点完成作业,就今晚有半小时的玩乐时间。
孩子就会去思考怎样才可以做到既高质量完成作业,又尽情的玩耍呢?对比一下这两种说法的区别,哪个保护了孩子的自主感?当我们提出不能做什么,也要相应提出可以做什么,这样是不是孩子就可以参与选择了。这就是把握住了把孩子自己的事情还给孩子,我们父母要做的是陪在他身边提供支持,而不是包办。
本文作者:余必如
原创作品,转载请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