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教师入口

合理期待,成就孩子的阳光人生

12/7/2021 3:11:27 PM    作者:管理员    569次浏览    分类:心海导航

家长如何对孩子有一个比较切实、合理、正确的期待的呢?

正好昨天我跟我女儿进行了一次比较深刻的对话,聊到关于我们俩的关系的问题,我就问我女儿什么时候对我不满意,她就说我对她的要求太过高的时候,不切实际的时候她就会觉得她达不到,我对她就没那么满意,我可能就会教育她,然后她就跟我说,妈妈,你不能把我当成你来对待,我有的时候做不到你想要的 那个程度,比如说我的数学不太可能做到你那么好,所以你对我不要要求那么高。当我做得不好的时候,你要有爱心有耐心。她说有爱心就是你要去关注我的需要,关注我的实际情况,有耐心就是你讲了我不一定听得懂,所以你讲一遍不行,你讲第二遍,你不能讲第二遍就不耐烦了,因为我是个孩子,我不是你,所以有的时候你用你的方法讲我听不懂,你就得关注我的实际情况,用我能懂的方式去讲出来,所以这个合理的期待我觉得很重要一点就是要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他这个特点的孩子,他能达到什么样的一个高度,什么样的一个层次。

那对孩子什么样的期待是合理的呢?不能太低,太低可能孩子就没有要向上的动力了,我努力不努力都能达到,所以我不需要努力。但也不能太高,太高的话孩子就会觉得太困难了,他就会放弃,会没有信心。所以,比他实际的水平高那么一点,蹦一蹦能够得着的那个位置,他就又有这个愿望,又有这个信心去努力,去尝试,然后才会有行动力,这是合理期待的第一个部分,就是要水平合理。

  第二个是方式合理。正向期待而不是负向的期待。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特别优秀的青年棒球手分享他的成长经历和故事,他说: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当我第一次打棒球的时候,就一棒子把我们家玻璃砸碎了,那一刻我特别忐忑,不知道爸爸会怎么惩罚我。但是我爸爸的反应让我很惊讶,爸爸居然没有发火,然后他跟我说,儿子你太棒了,你力气那么大,总有一天会成为最优秀的棒球手。他说爸爸就一直用这样的方式去鼓励他,遇到困难或者挑战的时候,他总能找到一个很积极的东西能够让他看到希望,然后就在这种鼓励和引导下,真的成了一个不错的棒球手。

第三个,合理的期待,是需要具体化的,需要更明确的让孩子知道目标和方向是什么。很多父母会说,孩子啊,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啊,你一定要好好做人啊,但是孩子就会很不清楚,到底什么是好好学习,什么是好好做人呢?

我们需要具体化,比如说你希望孩子好好学习,你可以告诉他,我希望你今天背多少个单词,我希望你这次考试答多少分,这是具体化的一个期待和要求。

所以总结来看,合理的期待是正向的、具体化的,水平是离他现有的实际的状态高那么一点点,但是又不是过高的。当我们有合理的期待之后,情绪其实会更平稳的,因为不容易遇到孩子满足不了期待的情况,孩子更容易达到期待,就会是一个正向的循环,我们的情绪更好,孩子的状态更好。然后就是一个正向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否则就是一个朝着越来越远的,比较糟糕的方向去发展。

有些父母觉得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如果达不到期望就会感到失望,该怎么办呢?

这种情况非常常见,父母需要在自己的期待和孩子的成长之间建立一种界限感,不能把我们的希望和期待强加给孩子。因为孩子的成长是有他自己的轨迹的,如果我们把我们的期待强加给他,可能就会让孩子丧失掉他自己成长的动力和方向了,所以首先要建立这种界限感。

首先我们需要有所觉察,当我们去对孩子提希望到底是我的希望还是孩子的希望?所以我们就需要去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去了解孩子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感兴趣什么,对什么有信心。好的一个成长的路径,一定是有自己内部的一个原动力。如果只是我们家长在后面推,或者在前面拉,而忽视了这个孩子自身的动力。存在这样的案例,比如说有很多学生他考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大学,但是他在申请这个大学的时候,他并没有特别成熟的去思考,这个学校的专业是不是适合我,是不是我感兴趣,更多的是来源于父母给他灌输的,这个学校好,这个专业好就业,这个专业有市场,但是他真的学了这个专业之后他觉得很痛苦,我不喜欢,虽然我可以学好,但是我学的非常的痛苦。

有些家长认为站在过来人的角度来指引孩子,孩子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这个时候就会发生非常激烈的矛盾怎么办?

我们很多的案例和研究都证明,这个孩子听不听家长的,不取决于你讲的道理有多正确,而取决于我们是不是有和谐的有温度的亲子关系。家长是不是说到孩子心坎上,让孩子感觉到你不是一个教训者,而是一个能懂他、理解他的朋友去跟他交流。孩子才可能放下他的戒备然后去跟你沟通,我们才有可能真的把道理讲给孩子听。

我们先动之以情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情感关注、对他的理解、对他的接纳,再去晓之以理,跟他讲对他的要求、讲道理,讲我们有什么样的方法和建议可以分享给他,这个时候他才听得进去,否则他就把耳朵关闭起来了。

   转载: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作者:邓林园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   副教授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   理事,副秘书长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婚姻家庭专委会   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家庭治疗与家校合作;青少年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