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是个“普通人”
一段北大教授吐槽女儿成绩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里,这位老爸直白地说:“我小时候是‘神童’,我闺女跟我比差太远了!那没办法,你必须接受,不接受能怎么样?她就这样。”
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热点,也让许多家长颇感焦虑,从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到学什么去哪儿学怎么学,都有操不完的心。家长努力地“养”和“育”,努力地想让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可也有人说: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大多数孩子最终都会成为一个普通人。
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普通人吗?你能接受在辛勤养育后,他最终只长成一个平平无奇,可能学历和工作都不如你的人吗?
在关于“普通”这件事上,下面这段话也许是一个有些“残忍”的提醒:这世上90%的人都是普通人,9%的人小有所成,1%能大成。不出意外,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都属于那平凡的90%。但也有另一段话让我们深觉宽慰:平凡≠有罪,普通≠不幸。接受现实,适度预期,适度要求,帮助孩子让这平凡的一生充满能量、欢乐、勇气和爱,健康且积极地为自己而活,这份平凡就已经十分宝贵。
身为父母,当然可以希望甚至要求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不普通”的人,因为作为过来人,在见过生活的诸多艰难困苦,经历过成长的诸多挣扎迷茫后,哪怕是出于为人父母的私心,也会希望孩子能跳过那些“苦难”,闪闪发光。但在希望和要求外,更要学会接受和引领:接受是心态,接受“他最后可能成为一个普通人”的结果;引领是行动,引领他往前跑,往“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路上跑。
01
我一个朋友说的一句话令我印象很深,她说:要坚信自己的孩子会长成一个普通人。这句话就是我作为一个母亲的座右铭,所以我一开始就把自己从“虎妈”的战车上解绑了。当然,万一我女儿是个旷世奇才,我肯定也会偷着乐,但是到目前为止,我那个朋友是对的,我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接受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这一点之后,我的教育观是,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苍天大树,而是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大部分人可能天赋都很普通,但是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作为一个家长的使命就是:沿着孩子的独特性,帮她找到她所喜欢的事,发掘她的比较优势。
所谓“比较优势”,不是说你一件事情干得比所有人都好,而是在你自己能干的所有事情中,哪件事情干得最好。哪怕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比如做饭、化妆,你把它做到极致,也可以成为你的亮点。只有每个人都各美其美,一个社会才会生机勃勃。
02
我爸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我妈是个老师,他们只信学习改变命运,希望我能超越他们,可是我资质驽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度过漫长黑暗的学生时代,也不过成了一个现在这样的普通人。我付出了童年快乐、自由时光、业余爱好、社交活动,很努力、很痛苦地,从一个普通的小孩,成为了普通的大人。
现在我也是个妈妈了。如果我说,希望我的孩子是普通人,完全能接受他不如我,这话很假。但我愿意让他重蹈我的覆辙吗?答案是不可能。我不愿意为了“鸡娃”(网络流行词,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的“打鸡血”行为),像我妈妈对我那样对他动辄打骂,唯成绩至上;我不愿意剥夺他看电视打游戏去外面踢球玩耍的时间;我不愿意抢下他所有的故事书,像监管犯人一样训练他做题……
“普通”这个词耐人寻味,因为“普通”和“普通”不一样。有的普通人,内心富足,仓廪实,知礼节,自信,乐观,宽容,美好,想象力爆棚,拥有一张“从没有受过欺负的脸”;有的普通人,你能从他的行为举止中读出他内心的千疮百孔,乏味无趣,他可能自我价值感很低,对什么都兴致缺缺。前面的那种“普通”,简直令我梦寐以求,我羡慕这种普通,那是我追求的、希望我的孩子去往的方向。在我的标准看来,如果我能够把我的孩子教养成心智健全、童年丰盈、自信快乐的普通人,才是真正尽到了一个妈妈的义务。
03
在文章开头那位北大教授的另一个采访里,他说为了让女儿跟上大部队的步伐,他想到一个方法:骑自行车送女儿上学。他一年四季,只要有空,就风雨无阻,坚持自己送女儿上学放学。 在每天一来一回共计一个小时的相处中,在有说有笑的亲子互动里,他从博导身份,变成慈祥老父,耐心、细心、费心地给孩子讲数学。 “这样,路上,就我们俩,她什么都干不了,必须认真听。”
吐槽归吐槽,“认命”归“认命”,苦恼归苦恼,但在看清事实,放平心态,接受现状后,他还有知识,有方法,有定力,有思路。用陪伴和坚持,把孩子往更好、更棒的路上带。这才是整个故事里,最重要的内核价值: 接受孩子的平庸,不代表放弃孩子。 承认孩子的普通,不代表彻底佛系。明白孩子的平凡,不代表放任不管。好父母,是对孩子无条件接纳后,创造一切可能创造的条件,带孩子一起向前。
04
有一位作家说:看开和认命之间存在很大的空间,我们不是应该放弃努力,而是应该放弃过于努力。人生的目标并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位置?如何找到或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一位父亲说:我送孩子学钢琴和画画,不是要他成为钢琴家,而是要培养他的艺术感知力和审美力;我送孩子去打篮球,不是要他成为下一个姚明,而是要他在团队协作中知道规则和合作的重要性;我送孩子去诗词班,也不是要他出口成章,而是要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和精妙……作为父母,我们只是尽力为孩子提供各种可能性和选择,这不是为了事事争第一,而是在他心里种下一颗颗种子,至于最终会长成什么,最终还是要靠他自己的浇灌。
一位母亲说:父母对子女最大的要求,其实还是健康平安,拥有普通人的幸福。但是平凡平淡不意味着自弃,我们还是会尽父母之责,督促孩子树立目标,努力向上。只有努力了,才能真正享受和体会过程的快乐;只有努力了,才会知道平凡的快乐也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
是啊,努力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并不是摆脱“普通”和指向成功,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享受了过程的快乐,也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内容来源:央视新闻、重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