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教师入口

为什么孩子会离奇抑郁?原来,我们都忽略了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

10/14/2021 4:10:32 PM    作者:管理员    1013次浏览    分类:心海导航

一、父母的情感忽视、是教育中最大的暴力

知乎有个热门问题:“为什么孩子会离奇地抑郁?” 超过1000万人浏览。一个女孩的故事,看得我几度落泪。 父母在女孩几个月大时就外出打工,女孩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不幸的是,爷爷奶奶几年后去世了。 本是该依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纪,女孩却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背后的艰辛可想而知—— 冬天零下几度的天气里,她一个人去结冰的河里洗大棉袄,手冻得握不住衣服,手脚全是冻疮; 做饭的时候,10岁的她没有灶台高,切菜切到手也不知道哭,鲜血把土豆片染红,饭菜里都有血腥味。


女孩拼命学习,每次考试都得第一,以为这样就能换来父母的陪伴和关心。

谁知道,好不容易才回家的母亲根本没有给她拥抱,反而骂她是闷葫芦,而父亲更是态度恶劣,甚至用棍子打死了女孩唯一的朋友,一只老猫。 更过分的是,高三时,女孩每周的生活费只有70元,妈妈会把钱丢在地上,让女儿趴在地上捡起来,青春里满是难堪。慢慢地,女孩患上了抑郁症。 你们看,我就是这样离奇地抑郁了。我的爸爸妈妈都做得很好,给了我一切想要的,是我自己作践自己,是我太脆弱,是我多心了。  哪里是她脆弱多心,明明就是父母忽视了她的感受,一步步把她推进深渊啊! 


哪里是她脆弱多心,明明就是父母忽视了她的感受,一步步把她推进深渊啊! 儿童精神病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说: 抚养一个孩子成长为情感健康、可与他人形成健康连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给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的关注作为燃料。 而缺失这种必要的情感连接,孩子也许还会成功,但会感觉自己内心空虚,像缺失了什么必要的东西,他们苦恼而挣扎,却没人看得到。对所有孩子来说,从来就没有什么离奇抑郁的说法,而是父母的一次次不公正对待,一次次情感忽视,让孩子的内心堆积委屈与失落,最终只能在黑暗中摸索,慢慢身心都了。

二、不被看见的孩子、心里都有个“小洞”

有人说,被父母忽视的孩子也能长大,没发现有太大问题啊,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看上去阳光满面,埋在心里的那些伤口还是会隐隐作痛。前不久,演员倪虹洁谈自己18岁拍内衣广告的经历,引发4.5万讨论。

倪虹洁18岁进入演艺圈,拍了一条内衣广告而一夜成名,但这也让她和父母的关系降至冰点。 父母看到电视上的女儿穿着内衣以性感示人,觉得特别羞耻,选择用沉默来收服女儿,拒绝一切沟通。 当时的倪虹洁没有意识到父母的问题,而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她很受挫和难过,变得怀疑自己和讨好他人。 如今的她早已成熟,但提到这件事依然哽咽。我心里一直有个疙瘩,这十年特别没有自信。父母在教育上的问题,应该直接跟孩子说,要多交流。父母选择了沉默,忽视了孩子的感受,看上去风平浪静,却在孩子心里留下一根刺,让孩子一辈子疼痛。 本以为教育了孩子,用高姿态了孩子,到头来却输了孩子的亲密、信任和爱,给亲子关系修筑高不可攀的藩篱。多么可悲啊! 

三、永远记得、先有爱的“联结”

再来谈教育很多心理学理论都表明,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情感健康的大人,父母要先和孩子产生爱的联结,再来谈爱的教育。换句话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否亲密和谐,决定了父母的建议是否能被孩子接纳,影响了孩子的发展是否顺畅。 要如何才能建立亲子联结?不妨试试以下两点。——蹲下身,平视孩子的世界 电视剧《小舍得》里,欢欢才艺突出但成绩落后,遭到同学们的嘲笑,欢欢感到十分沮丧。 妈妈觉得欢欢的表现显得有些脆弱,可是爸爸选择蹲下身来平视女儿的世界,感受女儿的感受,她认为女儿是在求救 爸爸没有指责,也没有第一时间贴标签,而是和女儿站在一起,既保护了欢欢的感受,也激发了欢欢的追求,后来欢欢主动提出想通过补习来提升成绩。 布拉夫曼博士在《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一书中指出: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 当父母终于知道究竟是什么在折磨着他们的孩子,并且努力改变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时,孩子的症状基本都会消失。 是啊!父母看到孩子的世界,关注孩子的感受,用心和孩子建立联系,才能真正找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放开手,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果你有一个痴迷电子游戏的孩子,你会怎么做?很多父母也许会忍不住焦虑,认为这是玩物丧志,想到孩子的学习会被耽误,自然做不到尊重孩子的想法。 在这一点上,原世界冠军、乒乓球大满贯得主邓亚萍,她的做法值得借鉴——得知儿子林瀚铭喜欢打游戏,想成为职业电竞选手,邓亚萍没有指责,而是尊重儿子的想法,鼓励儿子可以试试 此外,邓亚萍还带儿子考察两家电竞俱乐部,真实感受电竞运动员的日常作息后再做职业选择。 他听到电子竞技每天训练 12 小时就放弃了,因为这训练量比打兵乓球还要大。   邓亚萍坦言,自己和丈夫都是乒乓球运动员出身,所以希望儿子打乒乓球,看到儿子夺得北京青少年乒乓球男单冠军也很高兴。但她更清楚的是,儿子最终选择乒乓球还是其他职业,她不能干涉,她只希望能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 不得不说,真的很赞啊! 邓亚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所有父母: 尊重并不是对孩子甩过去一句你尽管说,我听着就行了,而是很考验父母的功力,父母是否了解孩子,相不相信孩子真的可以,是尊重的前提。此外,父母看得远一点,给孩子做好恰当地引导,然后放开不舍的手,让孩子去选择和经历,是尊重的灵魂。电影《银河补习班》里说: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神奇的感官器,他们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感情,是不是爱。对孩子来说,如果父母真正把自己当作平等的个体,能体会自己的感受,能相信自己的潜能,那么,他们的心里就会涌动起无限的爱和勇气。 就从现在开始,让成为一个储存爱的地方,让孩子沐浴着生长吧! 相信终有一天,孩子能成长为一个情感健康的大人,自信去爱,勇敢奔跑。不一定每个孩子都能很快乐,但愿不那么快乐的孩子能多得到一些理解,可以不要那么不快乐,能有机会好好地爱这个世界。转发分享,携手为爱出发。

(本文选自公众号:镜子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