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房间,藏着他未来的样子
梁漱溟曾经说过:“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关系。”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天起,逐渐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物品,源源不断的衣物、玩具、书籍、杂物出现在孩子的生活环境里,整理这件小事,将贯穿孩子的一生。能否管理好自己的物品,反映了孩子学习和做事的态度。
01干净的房间反映出孩子的执行力
如果问,一个人的房间特别脏,东西乱放,会给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相信很多人会回答:爱拖延、没有时间观念、习惯逃避手头上的任务。整理房间,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执行力。有位妈妈曾经这样吐槽自己的丈夫:丈夫平时懒散惯了,在家不习惯整理,穿过的衣服、袜子随手乱丢,结婚前,婆婆催他收拾;结婚了,换成妻子催。两个人常常为家务这样的小事争吵。说干就干是一个人难得的品质,而拖拉的习惯会逐渐破坏一个人的执行力,影响的不仅是生活还有工作和学习。正如古语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良好的整理能力往往是从童年开始培养的。很多小孩用完东西知道物归原处,地弄脏了就收拾干净,眼前有问题,他们立刻去解决,这就是执行力。而有的孩子玩具散落一地也不知道收拾,一开始是因为他们没有收拾整理的意识和习惯,时间久了,慢慢就变成懒惰、拖拉,宁愿逃避眼前的混乱,也不愿意马上行动。日本作家今村晓曾在《早上10秒的打扫习惯,人生就此改变》一书中反复强调:每天有打扫习惯,即使时间不长,长期坚持能提升自己的执行力和效率,让你对生活保持持续的热情。执行力的培养,就是从及时整理、打扫这样的小事开始的。
02干净的房间,让孩子更加专注
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蒂芬妮·麦克曼斯和萨比娜·卡斯特纳发现:杂乱的空间会影响我们的专注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家长给孩子买了很多价格不菲的玩具,客厅里堆得到处都是,孩子玩玩这个,一会又摸摸那个,但是每个玩具都是三分钟热度。玩具太多、太乱会让孩子注意力涣散。一个杂乱的房间亦是如此,尤其是孩子学习的时候。3~10岁的孩子注意稳定性差,很容易因为外界的刺激而分心,要避免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干扰。要知道,太乱的环境里,孩子找一只笔、一块橡皮都能花几分钟,学习还没开始,烦躁就已经产生了。所以孩子平时写作业的房间,一定要简单,不要有过多的杂物。尽量把玩具、零食以及电子产品等容易令孩子分心的东西撤离视线。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书桌,物品摆放要简单,除了台灯、文具和书籍外,少一些其他无关紧要的物品。干净整洁的环境,会让孩子更有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喜欢在图书馆学习的原因。
03干净的房间,让孩子减轻压力,增强幸福感
有的人说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能够解压,每次看着小小的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单纯地感觉到幸福。而在脏乱的环境里,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在默默承受着物品带给自己的压力。孩子还小的时候,这种感受还不明显,因为有父母替他们整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该独立生活的时候,如果没有整理打扫的习惯,小问题就会累积成大毛病:饮料盒之类的垃圾随手放、袜子衣服到处扔、冰箱里过期的食物不清理。这种生活的无序和混乱,显露出来的是邋遢,人也多少显得有些黯淡、无生气。哈佛商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幸福感强的人们,居家环境十分干净整洁;不幸的人们,通常生活在凌乱肮脏中房间,能看得出来孩子的生活状态。一个会整理的孩子,同样会整理他的学习和生活。
04如何培养孩子的整理能力?
看到这,有的父母可能会说,养育孩子,是无法避免家庭房间脏乱的,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是孩子探索的过程。的确,每个孩子都有在家玩耍、探索的自由,但是我们也应该懂得,自由无法与责任分离。孩子在玩耍之后,也应该教给他收拾、整理的责任。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整理能力呢?首先,最简单也是最难坚持的一招是随手归位。孩子生活的房间之所以会越来越乱,无非是习惯将玩过的玩具、看过的书、穿过的外套、喝完的饮料瓶搁置一边,搁置时间久了,房间就乱了。如果孩子从小就有习惯将用过的东西放回该放的地方,那么生活的环境就能整洁一半。其次,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开始培养整理习惯。对于刚刚上学的小孩来说,整理可以从书包开始,逐步过渡到书架、书桌、房间,从小事开始感受整洁的快乐,孩子会更乐于坚持。还可以在家为孩子准备几个收纳盒,贴上卡通标签,比如玩具、文具、绘本,给孩子传递分类、收纳、整理的理念。最后,重视父母的榜样的作用。对于孩子而言,学会整理、打扫、收拾最好的方法是生活在一个整洁的家庭里。如果父母本身生活习惯很差,厨房、客厅和每个角落都堆满了各种杂物,孩子一旦习惯这种生活,也就没有了整理环境的动力。会整理是一项能力,它让孩子受益一生。
(本文选自公众号:钱志亮工作室 作者:钱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