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孩子拥有自然、正常、完整的童年生活
在前段时间的新闻中,某位妈妈跟7岁的儿子签了一份“不要喊妈条约”,引起了不少父母的共鸣。这份“条约”里有这样一些“条款”:“不会写的字请查字典,不要喊妈”“所有的题目做完请认真检查,不要喊妈”“早起自觉洗漱后,打开衣柜找衣服穿,不要喊妈”……这则新闻之所以会引起不少家长的共鸣,是因为有不少孩子太过于依赖父母了,事事都不能自理。
其实,在这方面我们这些小学老师更有感触。一年级不会系鞋带、系红领巾的一大批,二年级甚至三年级还大有人在,低年级老师很大一部分精力都在处理孩子的自理问题,书桌和书包混乱找不到东西,丢三落四,各种各样的个人卫生问题、生活问题、常识问题……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必备的个人自理能力好像已经基本没有问题了,但还是有不少孩子的个人行为习惯较差,劳动和服务意识弱,个别孩子在班集体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非常严重,没有太多公德心和集体责任感。
当然,这些孩子并不坏,你给他们点出来:“你们组做值日,怎么就你玩起来了?”他们也会马上意识到不对,但下回遇到另一种情况,他们还是不知道自己有责任,只能说从小他们就没有建立起一种责任意识。再有就是一些孩子最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商都非常差,经常会跟其他孩子闹出一些本不该有的矛盾,他们的人际界限感模糊,经常把他人的利益划在自己一边,如果两个这样的孩子在一起,局面就更难以收拾了。
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工作了20多年的小学班主任,我尤其能感受到现在孩子的承受能力相比10年前、20年前是在逐渐下降的,特别是心理承受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在变得坚强,但远远不如从前,很多孩子真是说不得,心理状态极其脆弱。在小学阶段,学业压力不大,这尚不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但到了中学、大学,乃至走向生活、走向工作,压力会逐渐加大,他们心理承受力的增长如若跟不上所应承受的人生压力,必然会有爆发的一刻。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孩子可能更天真,值得同情,是他们真性情的一面,但我并不认同,孩子也是需要有所担当的,他们的担当和承受能力应与他们的年龄正相关,上述这些能力、情感和意识都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发展起来,帮助孩子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更好、更健康地成长。但今天的孩子在心理、情感、社会认知等诸多方面的发展都明显慢了许多,常常与他们的年龄不符,这并不是一种天真,而是某些方面的成长滞后,是一个问题。
本人是小学教师,也是孩子的家长,对比我们成长的年代,今天的孩子在学业方面的各种能力普遍都有所加强,孩子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联想能力等都很不错,不少都在进步,至少没有看到比十几年前有明显的减弱。但我有心总结了一下,在一些非学业能力、意识和情感的发展上,今天的孩子比前些年有一定退步,比如个人的规则意识(尤其是在竞争状态之下)、良好的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而相较于学业能力上的进步,后面这些方面,孩子跟十几年前比几乎没有什么进步,如合作能力、自制能力、基本交往能力、客观认识自我的反思能力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核心还是孩子对生活的参与不足造成的,尤其是在家庭生活中,孩子普遍很少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而与年龄相应对家庭的必要付出却几乎没有,学习好了可以替代一切。今天,不少家庭还有另一种趋势:原先在小学,不少孩子还会象征性地承担一些家庭责任和义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学习任务会一点点加重,他们的家庭责任和义务反而减少了,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是与常理相悖的:一个孩子的家庭责任和义务应该与他的能力发展正相关,大点的孩子应该更关心、帮助家庭!一个没有任何家庭责任意识的孩子,最终也不会发展出很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正常的人格。10年前,一个留日的中国男生,因为母亲的学费不到位,就连刺母亲9刀,这个事例就是不强调孩子家庭责任与义务倾向的极端性后果。
再有,一家独大的学习活动(包括学业学习和家长指定的“兴趣”学习)挤占了孩子的其他发展时间。在我的班上就有一些孩子,课余时间上着各种补习班或兴趣班,还要有大量的个人练习时间,没有玩的时间,没有与同伴一起交流的时间,没有自主决定自己做什么的时间,总是被人指定着去做这事做那事。这些孩子与同伴的交往仅限于课下10分钟,因此他们没有时间发展一些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班上的这些孩子往往都没有同龄的好朋友;没有机会掌握自己的时间,也会让他们没法形成一种自主意识,慢慢地他们不会也不愿意在自己的生活中做主,不愿意承担自己行为的责任或享受自己行为的成果,长期被动接受式地活着,也会让他们的性情变得压抑、不开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很多家长信奉的“罢黜百家,独尊学业”还在破坏着孩子的心理支柱和情趣。人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可以开发他们的智力,让他们产生积极的情绪,还能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内,一个孩子可以完全抛开其他一切干扰,这是最好的专注力培养方式。除此之外,广泛而真实的兴趣爱好还能形成人生的多根支柱,一个人如果只有一种精进的方式,比如学业上的,一旦这方面的发展受到无法抵抗的阻力,他们很可能就会陷入极度的负面情结中无法自拔,找不到其他排解的出口。
因此,我们今天还要倡导把一个自然、正常、完整的童年生活还给孩子,让他们承担该承担的,享受该享受的。一方面,家庭成员都要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个责任和义务要与自己的年龄和能力相符,要不断提升,最终要让这些孩子能顺利地走向成人阶段,拥有走向社会、建立家庭那一刻应该具有的能力。当然,在学校和社会中,孩子也应该有其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与当前倡导劳动教育的价值也不谋而合。另一方面,还要让孩子做孩子,要有他们自己的快乐生活,他们的伙伴,他们的乐趣。他们疯玩的时候,只要不出格、没危险就让他们疯玩吧,一天中总要有些属于他们的时光,让他们自己做主吧……
(作者单位系新疆乌鲁木齐第三十六小学)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杂志2021年第15-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