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一个妈妈的崩溃,警醒万千家长
有一位妈妈留言说,养孩子太难太累了,自己经常在崩溃的边缘徘徊。
儿子初二,性格变得难以相处,一不高兴就甩脸色,门一摔,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知从何时起,她和丈夫在孩子面前变得小心翼翼,生怕哪句话说错了惹得他生气。
“说实话,我现在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孩子。”
“他以前不这样,特别听我们的话”,她回忆起孩子小的时候,一切事情都是大人做主,孩子总是言听计从,甚至有点唯唯诺诺,在暴脾气的丈夫面前表现得更加谨慎。
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逐渐拥有与成人相仿的体格身形后,仿佛彻底变了一个人。他不再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好像获得了什么“武器”,拥有了针锋相对的底气,变成了一个让父母畏惧的“强者”。
Part 1互换的亲子剧本
这是亲子教育中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很多家长在孩子年幼时,采取的教育方式是绝对的控制,彼时,孩子非常乖巧听话,养育十分省事。但到了青春期,这种情况会来个180°大转折。孩子变得嚣张,一意孤行,无所畏惧,而父母变得谨慎、不安、看孩子脸色行事,让人特别诧异。
知乎上也曾有一个热议话题,#如何看待父母年老后在子女面前变得小心翼翼?# 在高赞回答里,总结出的结论无非一个:那是因为他们的孩子小的时候,也是在他们面前活得小心翼翼。中国的家庭,很多都是“家长制”的:父母说一不二,作为孩子只有服从。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懂得尊重孩子,他们的孩子,从小就拥有发言权、选择权,以及一个和父母平等沟通的渠道。
家庭氛围的差异,决定了未来亲子模式会不会出现变化。
在“家长制”的家庭里,孩子终有一天会和父母身份互换,只不过时间或早或晚;而在“平等制”的家庭里,亲子间始终如一地相处着。造成这样的局面,并不是因为孩子小心眼,报复心,而是作为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感受到什么是尊重、平等、理解,他才会真正去践行。就像网友总结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无非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不欺他小,他自然也不欺你老。”
Part 2听话的孩子vs听话的父母
许多父母从不思考,也拒绝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要听大人的话?
在一部分人看来,家长对孩子的控制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我生了你;
因为你吃我的喝我的;
因为你离不开我;
因为你没有反抗的能力……
他们放弃了讲道理,而是采取了一种看似简单、有效的方法去“镇压”“制服”孩子——“因为我是大人,所以你必须听我的。”
有些家长还会通过训斥甚至打骂孩子来建立权威,当孩子变得小心翼翼、学会看父母眼色行事时,他们还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管教有方,培养了一个“听话的孩子”。
但殊不知,教育孩子,靠的不是家长的权威,而以权威和打骂为手段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与子女关系疏离甚至埋下仇视的种子。
对孩子而言,权威教育无异于灌输了一种“恃强凌弱”的思想:自己被剥夺了话语权和自主权,是因为自己太“弱小”。换而言之,等到自己具备了某种“实力”(比如体力、经济等)就可以实现抗衡和逆转。
一些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可能会因为身体的变化和个人意识的觉醒,而产生心理膨胀,出现父母口中的“叛逆”现象,而更多孩子的“爆发”,则会随着父母日渐衰老逐渐表露:
因为你老了;
因为我不吃你的喝你的;
因为我能离开你;
因为我有反抗的能力……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管理孩子的“枷锁”终有一日会套在自己的脖子上。一些失去对子女掌控权的父母也会变得敏感起来,他们不再如当初那般强势,也慢慢放低了姿态,学着站在子女的角度小心行事,现实的赡养问题也会让他们显得更加无助,变成了那个“听话的父母”。
过去“听话的孩子”,现在“听话的父母”,一样的小心翼翼,而这样的小心翼翼未尝不是一种“风水轮流转”。
这是父母的悲哀,也是孩子的悲哀。
Part 3好的关系,不需要“听话”
认真反思一下,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是彼此轻松自在的,任何一方需要小心翼翼都是不对劲的。
孩子小的时候,总要小心翼翼,担心父母不爱他、骂他、打他。
父母老的时候,也要小心翼翼,担心孩子不管他、恨他、虐待他。
这样的关系,从经营的起点就是错的。 我们常以为关系是个博弈战:亲子间,夫妻间,非得分出个强弱来。但其实好的关系,并不需要“听话”,而是需要尊重。
在家庭教育中,“人格平等”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不以养育“听话的孩子”为目标,是为人父母基本的自觉。我们应该希望孩子能够在遵守家庭规则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自我意识。 相比让他反抗权威,或服从权威,更应该希望他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学会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判断自己应不应该接受对方的意见。
就像《小马过河》的故事里,小马要想找到问题的答案,应该在听取别人的意见后,自己去体验、分析、总结,最后得出结论。而不是简单地听父母、听老师的,服从权威。
比告诉他“因为我们是大人,你必须听我的”,更有说服力的,是告诉他这些“道理”背后的逻辑。这种平等、开放的交流,是保证亲子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希望每个父母,都不再以养出一个“听话的孩子”为骄傲,而是可以去欣赏,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过程。也希望每一个家庭都能将亲子关系放在平等的位置加以尊重和爱护,在任何阶段都不必小心翼翼,而是能够“放肆”幸福。
内容来源: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