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坚毅力不只是迎难而上:4个原则帮孩子寻找内在驱动力
其实每当我们说到坚毅时,一般都会说“孩子知难而退真不好”。但我在想,我们的关注点是不是偏了?因为大家熟知的“坚毅”,更适合鼓励兴趣的美国文化,中国家长需要特别关注的,应该是孩子是否对手头正在做的事情有巨大的兴趣,或者至少有那么一点激情。
刚好最近我重读了《坚毅》(Grit)一书,再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了4条建议,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多元兴趣与难事原则
我的第一个建议是,既要发展多元兴趣,又要坚持难事原则。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孩子是“苹果世代”,他们从小接触的信息比较多,知识面开阔,所以在学校的语数外之外,孩子有多样的兴趣。
你有没有和孩子坐下来,像朋友一样聊过这几个问题?
我喜欢思考什么?
我的思绪经常在哪里游荡?
我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对我来说,我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喜欢怎样利用自己的时间?
我完全不能忍受的是什么?
比方说,孩子经常会看一些课外书,你觉得他不务正业,但他真的对历史特别感兴趣,或者说他真的对一些军事的绘本、小说非常感兴趣。你有没有问问他为什么会有兴趣?在他的探寻兴趣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想和你分享?
因为时间和成长是不可逆的,对于孩子来说,没什么比方向对、有兴趣更重要。脱离了基本的方向感原则,一切都像100缺了一个1,后面再多0也没有意义。就好比每周五读书会直播时,老师刚开讲,家长朋友们经常会催老师快分享干货,而我们经常说要先分享一些“湿货”,追根溯源才能更好地实践,方向对了谈坚毅才有意义。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我建议家长从运动出发,培养多元兴趣和坚毅力。特别是在10岁以前,帮助孩子找到一个运动爱好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少年商学院之前曾经干过一件事情,就是把哈佛、耶鲁、牛津、剑桥这种世界名校给大一、大二学生上的通识课,涵盖经济学、哲学、心理学、历史、艺术、天文等领域,做成了小学生、初中生都可以听的世界名校通识课套餐,叫做少年知识星球(点击此处了解)。
特别是对于高中生,我建议家长一定要找时间和孩子坐下来,面对面聊一聊:除了语数外,除了琴棋书画和运动之外,在未来的知识层面或者学科层面,孩子到底喜欢什么?
有家长可能会说,孩子就对打游戏感兴趣。我想请问,比如说孩子喜欢玩三国志,或者是枪战、Minecraft我的世界这种考验空间感、逻辑感的游戏,你有没有就孩子玩的游戏,去引导他买一些游戏相关背景的书? 或者和孩子一起看游戏制作相关的纪录片?
这件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孩子沉迷游戏的表象,却没看到如何沿着孩子的兴趣,将玩游戏的行为变成一种探索知识、兴趣,甚至未来职业启蒙的途径。
孩子发现兴趣后,该如何坚持?《坚毅》书中提到一个方法叫“难事原则”,我在家里试用后受益匪浅,推荐给你。
“难事原则”有三个要点:
1.全家每人每天都可以挑战一件事,或者说在一段时间内,比如说2021年上半年,全家每个人都列出一件有兴趣挑战,但是有点难的事情.
2.这件事由每个人自己选择。
3.可以退出,但不能放弃。比如说家里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说不知道该挑战什么,或者认为难的事情本身很无聊,压力很大,那么他可以不参与,旁观爸爸妈妈和另一个孩子的挑战过程。
以我们家为例,一家五口有两大三小,每个人都写了一件上半年要挑战的事并贴在墙上。
我太太写的是每周做三次普拉提;
我写的是上半年要完成一本书的书稿,因为我已经拖出版社老师的稿子快拖到信用破产了,上半年必须完成;
老大说要完成高尔夫100杆的挑战;
老二的话,因为老师可能经常灌输一些刷题的意识,我就买了一些数学家传记、探索数学奥秘的书,共三十多本,他说上半年要在爸爸的引导下读完;
老三对迷宫感兴趣,他想每周读一本迷宫的书,发现乐趣,还要在探索迷宫时做出最难的一个,分享给爸爸妈妈哪怕坚持一周、一个月、两三个月都好,这种小小的家庭仪式感,能让全家都受益匪浅。
严格要求与温柔沟通
如何让孩子不再知难而退,我的第二条建议是,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温柔沟通。
在分享案例前,我们看一看这个图表,你是哪种类型的父母?
结合少年商学院之前分享的一个悲伤的案例,一位19岁的孩子在美国自杀(点击此处查看),包括近年不绝于耳的青少年抑郁、自杀新闻,很多家长朋友经常说,现在的孩子真是太脆弱了。难道我一提要求孩子哭了,我就放弃我的要求吗?难道我们不应该让孩子挑战自我吗?
答案是 NO,一定要提要求。
这里我想分享的两个建议其实都是正确的废话,但是我依然想在做一些重申常识的事情。
第一,不要过早地判断孩子,就是先不要贴标签。其实有时孩子面对难事容易放弃,或者掉眼泪,家长可能很快就说现在的孩子真不行。但请不要急于贴标签,而是坚持你的高要求。
很多人可能会说,张华是做素质教育、全人教育的,所以就崇尚的是快乐教育。但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要求还是需要的。或者说,快乐教育需要建立在高要求的前提下,而高要求的第一步就是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第二点是我重点想说的温柔对待。《坚毅》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比家长想要传递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到底接收到了什么信息。”
家长提高要求没有错,孩子也不是不愿意坚持高要求,而是我们沟通的口吻让孩子特别委屈。用网络词汇来说,就是侮辱性极强。
可能我们平时没感觉,但不经意间就提高了声调,或者说“你看哪个同学,或者哪个哥哥姐姐,都怎么怎么好”。我强调“温柔对待”这点是想说,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大家听过我的直播或者公开课,其实每次只有30%是新内容,70%是在重申常识。
无论是我以前在南方周末做记者,还是现在创业第8年,做媒体和做教育有一件事是相同的,就是重申常识、重构常识。
重构常识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事,可能是大众的盲区或者对事实的歪曲,需要扭正过来;重申常识则是,有些事大家都知道,就是做不到,可能是三天两鱼两天晒网,比如站在孩子的角度沟通。
我从书中摘了几段话供大家参考,斜体字为孩子介意父母做的事,你可以检验下自己是否经常这么做:
支持:温暖
如果我遇到问题,我希望父母能帮助我。
父母会花时间和我交流,会和我一起做开心的事。
父母其实不喜欢听我讲我的烦恼,几乎从不表扬我做得好。
支持:尊重
父母相信我有权持有自己的观点。
父母告诉我,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我不应该质疑。
父母尊重我的隐私,给了我很多自由。
对于我能做什么,父母做了大多数的决定。
要求
父母非常希望我能遵守家庭规则。
父母真的会让我逃避后果。
父母指出能让我做得更好的方法。
当我做错事的时候,父母不会惩罚我。
父母期望我能做到最好,即使当事情很难的时候。
大家不妨把这三段话打印出来。当孩子遇难而退时,或者你回顾一下过去非常头疼的、孩子有畏难情绪的几个场景,在孩子心中你有多少正常字体的做法,又有多少是他不喜欢的呢?
大家都知道做父母有边界感很重要,但是如何温暖而坚定,如何既严格要求又温柔沟通,的确是个技术活。
世界课堂与学徒精神
第三个建议是,把世界当成孩子的课堂,同时用学徒精神引导孩子成长。
从最新的数据来看,和我们印象中的传统学霸不同,这届哈佛学霸们每周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只有2.6%超过50个小时,相比起前7年,这个数字逐渐降低,今年是最低的数字,说明把时间全部用在学习上越来越不能成为进入哈佛的方式。
相反,有80.4%的学生每周学习时间在30小时以下,也就是日均4小时不到,比起中国孩子日均八小时的学习加功课,不足二分之一……这提醒我们,高效利用学习时间比所谓的“勤奋”更重要。
同时,今年哈佛的新生比起往年,在社区课堂上更加活跃。87.1%的受访者表示最受欢迎的高中课外活动是社区服务,这个比例比去年大幅增加(74%)。
特别在过去一年,我了解到很多家长的焦虑可能也是由于疫情,孩子憋得太久了。所以我建议尽可能多让孩子参与一些课外的活动,特别是户外活动。因为今天的孩子真的不缺乏知识,不缺乏好的学习资源、老师,缺乏的是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
在《坚毅》书中,作者也提到,每一个孩子在小学、初中阶段应该要做到两件事情,一是多参与课外活动、户外活动,二是至少应该有一个活动能够坚持三年以上。
说到多参加课外活动,可能有家长朋友说,你这不又是鼓励孩子参加“军备竞赛”。但其实不是。我鼓励孩子多参与的课外活动,一定是基于前面所说的探索多元兴趣,而不是每周末带着孩子走马观花式填满日程表。
让世界成为孩子的课堂后,学徒精神是什么意思呢?
你可能会问,有没有更具体的例子呢?
比如,我们有时去4S店修车,是不是可以带孩子和修车师傅聊一聊?哪怕孩子只是看着他们吊起汽车、摘下轮子、喷漆,都能了解到这些师傅是怎么工作的。
再比如,经常有家长为孩子打游戏而头疼。那你有没有了解过,孩子喜欢的到底是什么类型的游戏?是不是可以带孩子去到游戏相关的真实场景,激发他探索知识的兴趣?
所以,我想说的“世界课堂”“学徒精神”并不是一定要把孩子送到兴趣班,而是把孩子当成独立的社会公民,在更广阔、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学习。
同时,孩子从小接触不同职业的人,了解到他们会对什么工作内容产生喜悦和激情,这是非常重要的。或许在不经意间,就为孩子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
关于学徒精神,我想说的最后一点是:最好的学是教。
无论孩子在线上学了很多通识知识,发现了兴趣,还是在线下参加户外活动,一定要至少以星期为单位,引导孩子写个小日记,或者录个视频,分享自己在这段时间的探索心得。哪怕是用我以前分享的“戏剧教养法”演出来,尽可能消除孩子在“写作业”的感觉,他就会很愿意去表达。
探寻目标感和幸福感
如何让孩子不再知难而退,我的最后一条建议是,帮助孩子探寻目标感和幸福感。
很多家长经常会说,张老师你说的特别好,但是孩子真的没时间。大人永远在说特别忙、没时间,可是孩子好像比我们更忙更没时间,而且我们觉得也是理所当然的。
我想问一下,有没有家长朋友每个星期有那么一个晚上,或者有两三个小时专门给孩子留白?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安排,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用上网课,爱看书就看书,也不安排什么兴趣班了。
其实我也是经常把“没时间”挂在嘴边的人。除了担任少年商学院的CEO,有很多媒体邀请我继续开专栏,我一直说没时间,最近我终于接了第一个专栏,从4月份开始写FT中文网,也就是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的专栏,名字就叫“教育的留白”。
无论今天我们说到孩子的坚毅,还是家长的焦虑,其实大多时候都来自一件事,就是没有留白时间。哪怕一周只有1-2个小时,让孩子慢下来,去感受细碎的美好。唯有真正激发出孩子探索世界的热情,他们才会成为内心富足、精神开阔的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谷歌有一个文化叫“天才一小时”(Genius Hour)。就是谷歌员工每周可以有一小时在公司,不工作或者做的事与工作、考核无关。其实欧美很多学校也在采取这种方式,每天给孩子一小时留白,想学习、做项目可以找老师指导,想娱乐放松也可以,只要不影响他人。
为什么我强烈建议给孩子留白时间呢?
很多家长说,孩子做事有时做得还行,但是下一次就不行了。孩子一会好像很自信,没多久又不自信怎么办?
其实,孩子不会那么善变,但是学科学习也好,或者课外兴趣也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有时真的是我们给孩子的时间塞得太满了,有时孩子做的事情真的是和他未来成长、你希望他成为的人是没有关系的,换句话说,有些坚持是没有价值的。
以这张图为例,每个人都会有有各种长期、短期的目标。
短期的目标可能是孩子要考多少分,长期的目标可能是你和孩子共同讨论,要走高考路线还是出国留学,或者说你想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学习和课外兴趣的一个平衡点,不是快乐教育,但也不是刷题的填鸭式教育。
你期待孩子拥有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生活和学习状态?这应该是孩子和你一起探讨的,最顶层的目标。如果你没给孩子留白,没有和孩子去讨论最上面的一个圆圈,他每天被非常多的琐碎的小目标给赶鸭子上上架,一旦畏难,你就问孩子怎么会这样?你认为是因为什么呢?
因此,关于探寻目标感和幸福感,我的第一个建议是,每个孩子都应该学会say no,尝试多次后有些事情真的不值得坚毅,那就果断放弃。
第二,有些事可能方式、方法错了,孩子可以不用这么坚毅
比方说我见到一位妈妈,她说孩子小学一直学不进数学,后来她从国外网站看了很多视频,了解到一些非科班的老师如何用乐高激发孩子的数学思维,还有一些不算课程的视频,她便带孩子一起看。从二三年级考个五六十分,到四五年级成绩就慢慢上来了,最重要的是孩子有了自信心和目标感,开始觉得数学是充满乐趣的。
因此有时孩子知难而退,换种方式未尝不可。如果我们一味让孩子在刷题的路上坚毅,只会摧毁孩子的自信,甚至是未来的幸福人生。
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三句话:
1.竞争不只是赢别人,竞争的意义在于追求卓越。无论你是温柔地微笑还是严厉地要求,永远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比。
2.坚毅的人对追求有意义的、以帮助他人生活的动机明显高于他人。很多时候我们感到焦虑,都是在为短期的目标,如果我们目标设成两年、三年甚至更久,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方式,孩子和自己都会更从容。
3.父母首先要从自己入手,找到意义感
或许有家长会说,我讲的有点大,但是有一些焦虑真的是因为我们没有务虚,实在太务实了。
因此,大家可以先从自己入手,找到目标感和意义感,再带着你的孩子,找到学习的目标感和意义感,一起背靠背,或者肩并肩去发现生活的目标感和意义感。这样才能为孩子迎难而上营造一个氛围。
作者: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