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战“疫” 学会引导孩子管理情绪
很多家长和我分享,发现孩子就像自己的一面镜子,映照着家长所有的情绪状态。其中有一位妈妈和我这样分享:当我“凶”他的时候,有一天他也会凶我,当我不控制自己的情绪,任由我自己的情绪不合适地去宣泄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孩子也会把他情绪全部都倾倒给我。最近假期延长,我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了,也有了更多思考和感受的时间,我开始有一些觉察,我发现是时候了解和调整我的情绪,因为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会担心我的孩子会面临更大的情绪挑战。这位妈妈因为自己陪孩子的过程中带来关于情绪的思考和启发,踏上了学习情绪管理的成长旅程。
那这里,我们先来了解“情绪”。我们有两个大脑,两种不同的智力—理性的和感性的大脑、智商和情商。没有情绪智力,思维无法达到最好的效果。推理与感觉并不冲突,可以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找到平衡……使头脑和心灵保持和谐……——“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
“通过帮助儿童增强自我意识和自信心,调节困扰情绪和冲动,培养同理心,不仅能改善儿童的行为,还可以明显提高学习成绩。社交与情绪学习对于提高儿童学习能力、预防暴力等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陪伴孩子真正的学会和自己各种各样的情绪,轻松、自在、和谐地相处。帮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让孩子拥有管理情绪的能力(情绪竞争力),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很多家长在小的时候是没有这一类的课程和相关的书籍,那借着培养孩子的过程我们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情绪管理,提高我们的情绪竞争力。
和大家分享与情绪相处,需要三个步骤
觉察-感受-探索。
首先,是在情绪来临的当下,对它升起一个觉察,自己意识到自己在情绪中。
其次,不带评判的感受身体,让情绪流动起来,找到出口,得到疏导。
最后,尝试去觉察触发自己情绪的按钮是什么,为什么这件事、这个人、这种处境,对我来说这么难以接受?为什么我被激起愤怒、委屈的情绪?进而探索自己的内在模式。有了这样的觉察,我们的情绪按钮就不会那么轻易再被触发了。
那么,我们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呢?
孩子的情绪,需要被好好对待,因为这影响着他们未来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用什么样的姿势拥抱这个世界。
1.允许孩子表达:情绪就是一种疗愈
别小看这份“允许”,这代表着自己被父母接纳、看见,被无条件地爱着,是培养孩子内在安全感的重要方式。
当他觉得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安全的,就会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孩子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掌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次的情绪体验都是他们成长的机会。
拿哭闹来说,它是孩子表达情感的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也是孩子愈合感情创伤的必要过程。
当孩子哭够了,自然会平静下来。如果父母强行制止孩子的哭泣,他的负面情绪没有发泄出来,创伤也就没有机会愈合。
有时候,大人给孩子哭闹的自由,是为了给他们留下自我思考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慢慢明白:哭闹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是哭闹之后的行动。
这就是孩子逐渐成长的过程。所以,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标签,而是主动接纳孩子的情绪。
2.引导孩子表达
允许孩子表达负面情绪,不等同父母可以放任孩子肆意发泄情绪,做出破坏性的行为。而是说,父母要体察孩子的情绪,给予他们更多支持,引导他们说出感受,让他们更舒适地成长。
很多孩子不是天生爱闹,而是不太擅长表达。
作为父母,首先要教孩子认识自己各种不同的情绪,面对喜悦、兴奋,面对忧虑、担心、害怕,如何表达和反应,会让自己的身体更舒服,内心更自在。
如果孩子还是不会表达,不如先认同他们的情绪。比如,孩子特别不想练琴,有情绪但不表达,一个人闷闷不乐。一句“妈妈知道你现在对练琴这件事特别不耐烦”,就能让孩子舒服很多。
当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被认同,情绪就会慢慢平复下来,然后再引导他更细致地表达感受。有时候,表达情绪不止可以靠说,还可以是写字、画画、唱歌、运动。
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孩子建立和自己内在感受的联结。无论是谁,这一生都要为自己找到一个自我生命存在的表达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慰藉和释放心灵。
情绪,我们要做的不是消灭它,事实上也无法消灭,而是要学会和它相处,活在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