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灵工作室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教师入口

写给80后:如何面对强势的父亲唠叨的妈

3/7/2018 4:46:05 PM    作者:阮小勇    1929次浏览    分类:心海导航

    春节刚过,相信这次回家最扎心最无奈的事,就是看见我们的父母似乎总在不停争吵、斗嘴。我这几天咨询室里听到的故事,也大多与此有关。所以,我想说说这些强势或唠叨的父母


强势的父亲总是颐指气使,弱势的母亲总是碎碎叨叨,于是家里每天冲突不断。多少年来他们乐此不彼,重复着同样的矛盾。身为儿女的我们,大多都在做着这几件事:要么拼命调和,说尽对方的好,劝说彼此要相互理解、和和睦睦;要么一次次体验到童年的痛苦,失望焦躁,想快快避而远之离开这个家;要么开始作一家之主,用更大脾气强势压制住父母的冲突……不论哪种方式,相信都是心身俱疲,无果而终,这样的故事就这样毫无新意地反复上演。


这里,我想分别说说这大众故事里每个角色行为背后的情感与心理动机,也许,您会因此有不一样的体会。


首先,说说强势、控制的大家长。从我父亲身上,我看到了那个年代男人的不易。他们需要很早地独立生活,时代背景决定了他们对社会整体安全与信任感的丧失,童年的艰苦条件又决定了他们对物质匮乏深深的恐惧,而这些绝不会因为今天的富裕与社会和平带来丝毫改变。


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早年痛苦的情绪记忆是会被压抑在潜意识深处的,否则我相信他们那一代人根本无法正常长大、生儿育女,不死也早就变成疯子了。那些被压抑的潜意识,就是他们内心的底片,不断投射在外面世界,所以,他们是真的不敢相信物质会丰富到不可能再过饿肚子的生活,也真的不敢相信子女会是一个好的照顾者,在将来他们年老走不动的时候,会妥善照顾他们——即便家庭里有几个孝顺的孩子,争着表决心、给赡养费也无用,因为他们内心底片始终都无法被真正的修改和触及。


作为子女的我们,从来也没有真的去理解和看到过他们的恐惧。我们盯着的、感受的、回应的,都不过是他们的强势和大男子主义的控制,却不知那背后,其实是对自己不能被信任的外界客体照顾、长大的怀疑和生存恐惧。在那个失控的年代,所谓“控制”,不过是对内心无法消解的恐惧的最佳防御罢,就是那个“掌控感”让他们有力量能够存活下来,养家糊口,拉扯着我们长大。年轻的我们无法理解和看到这个部分。


当我们处理和对抗那令我们不舒服的控制和强势时,其实我们是在试图抹掉他们生命的底色——恐惧,而抹杀,就是对他们过去生命的彻底背叛,是对他们生存的彻底忽视。这样的忽视行为,按照依恋理论来说,毫无疑问,只会加深他们的生存恐惧,让他们更加无法信任和依赖,更加需要强势和控制。理论上来说,就是内心投射出来的恐惧从来没有得到真正很好的安置,要么被无限放大,要么被一遍遍地阻挡回去。


你也会看到,控制和强势的人,往往也是操劳和付出最多的人,因为他们除了需要感受到对生活的掌控与安全感之外,还有一个迫切的需要,是希望获得子女和身边爱人的认可,希望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毕竟,他们是在生命如蝼蚁的无价值、无尊严年代里浸泡着长大的,内在的价值感几乎为零。所以,当你看到他们对自己近乎苛刻,不舍得多花一分钱,子女给的钱都帮存着时,要知道他们对子女大小事情进行干预、操碎了心,不过是为了获得身边人一句发自内心的认同而已。那样,他们才能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


你会看到,一旦给了他们一个认同的鼓励和需要的信号,他们的干劲绝对十足,永不熄灭。遗憾的是,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是没有可能遵循老人的意愿,接受他们的控制的。他们对于价值感的需求也无从得到有效回应。


总结一下:一个看似强势和控制的人,其实背后是因为害怕失控而带来的恐惧与自身深层的无价值感。


那么,看似柔弱、不敢反抗,却总是不停唠叨别人的配偶呢?


如何理解她们这一行为形成的原因?唠叨女性搭配一个强势男性,基本是一个天然组合。为什么呢?因为强势的男性基本是不留任何空间给这女性的。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女性,更是没有社会地位,在多孩家庭中,要么被送走,要么被溺死,留下的,也是早早帮家里烧饭洗衣、分担农活、牺牲自我,所以从小她们就不太有自己的权利,自我也处于被压制住的状态。直到今天,重男轻女仍是根深蒂固的,哪怕身为母亲,也有着很多对女性自身的轻视。


那么,出身就没有地位的女性,她们内心的攻击性该如何处理和释放呢?


俗话说,刀子嘴豆腐心,嘴本身就是一个最原始的攻击性武器。婴儿期的宝宝愤怒了会通过撕咬妈妈的乳头来表达,长大一些的会骂人、咬指甲,甚至更直接的是咬人,而嘴巴带来的杀伤力可比尖刀,虽然不比泼妇骂街,但每天念经般地反复唠叨其威力却不容小觑,这绵长反复,其影响力也是远远大于一鼓作气的发作、骂人。所以,唠叨其实在释放自出生以来被压制在潜意识不被表达的原始愤怒


而另一方面,唠叨,势必意味着有很多可唠叨的、看不惯的事。也就是说,她们内心其实是有着很多的自我,认定了她们认为是不对的东西,但因为在成长背景中,从没有机会允许发声,只能在内心里嘀咕、抗议。当内心压抑过度、现实环境稍微让人感觉放松时,内心的声音就会不自觉地变成唠叨蹦出来。你会发现她们在唠叨时,并不真的在对你说什么,而是一种无意识的自言自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妈妈,年龄越大越唠叨了。当生活的环境整体越来越宽松、和平,妈妈们的唠叨,其实是在表达着内心深处自我的声音——那个从来没有被看见,却一直在希望被看见和认同的自我。这是我想要说的第二部分。


总结一下:一个看似柔弱和唠叨的人,其实背后是因为压抑着被无视的愤怒与想要发出自己声音的呐喊


当我们看清楚了身边强势或唠叨的父母内心真相时,不知道你是否依然还会陷入在自己“丰富”而理性的认知里,抓着他们思想落后、观念陈旧、固执保守不放,是否还要和他们据理力争,不厌其烦地试图把他们的思想给掰过来,是否还要以尊重和自由的名义,来对抗他们的好心和唠叨?很多朋友会说,那怎么办,难道就听之任之,出让自我的生活,让自己跟随他们的想法来吗?难道我们就不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吗?不,当然不是。不如来理解一下总是试图要改变父母的我们吧。


当我们成年之后,走出老家,去到新的城市时,试问一下,到底还有谁在阻碍着我们去成为自己呢?是童年时内心的那个父母,而非现实中当下的父母,因为我们还没有发展出一个足够成熟和强大的自我,我们内心依然执着于童年时的渴望——想要一个理想的父母,不肯放下。于是,我们就会以抱怨和对抗的方式,停留在对父母怨恨的情绪中,反复试图要改变那个让我们不舒服的父母,带着强烈的不满,在疏远逃离、愤怒相向的情绪状态中,无法腾出空间来自我成长,无法让自己全心全意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所有行为背后的根源,不过是我们脆弱的内心还无法匹配上已然成熟的身体,内心深处,我们无比害怕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没有力量去面对生命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与挑战。我们渴望着有一个强大的力量,一个理想的父母能够容纳和照顾我们的脆弱,而这,才是我们在形式上抓着父母不放,想要去改变他们的根本原因。所以,最终,不能让你成为自己的,不是那个强势控制的父亲,也不是那个碎碎叨叨的母亲,而是还没长大的内在自己。


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根本不再纠缠于改变父母的错误,而是学会去寻找到支持的力量,通过咨询或学习,让自己成长起来。在此,也借机会澄清一下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误解,总以为我们是在教大家将责任归罪到父母身上去,其实,正相反,我们在做的事情,是让你走出楚门的世界,去看清楚现实的父母。他们只不过和所有人一样,是一个个会犯错误的平凡人,不再是你内在儿童幻想的理想父母,我们在做的,是希望每个人能够走出幻想,放弃寻觅,看回自己,在自己的身上找到生存的力量,勇往直前,面对生活。


那个时候,再不会有错的父母,他们的强势与控制,她们的碎碎叨叨,都不过是你生命存在的淡淡背景与幸福基地,你不会再将丝毫的能量消耗在与他们的对抗上。相反,那时,你已成长一个真正的大人,他们就像是你新生的孩子,相信你会有能力带着幸福,包容这个大小孩在他们的成长过程呈现出的无理取闹、唠叨叨扰,你会知道那不过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的无助所发出的求助信号而已,你会愿意带着珍惜与感动,陪伴着他们,希望他们能慢一点点老去。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